刍议大学生道德人格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2-06-16 08:39:04

刍议大学生道德人格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摘 要] 通过论证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存在及其作用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道德人格的文化本性,指出道德人格与文化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辩证的关系。并探讨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作用表现以及作用特征。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人格 校园文化 作用表现 作用特征

一、 道德人格的含义与特点

(一) 道德人格的含义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则人格高尚。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道德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因此说,伦理学上的人格概念也就是道德人格的同义语。

(二)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

大学生道德人格是大学生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不断呈现出来的不断追求成熟、超越自我、提高素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道德人格有其自身特点:

1、发展性

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心理机制相互作用、反复作用下而发生的。经过小学、中学的基础道德教育,大学生能够借助己有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地认识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对道德人格有了更高境界的追求,憧憬着更美好、更高尚的道德人生,并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发展着自身的道德人格。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格教育,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意志力的培养为例,现代社会是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社会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就很难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经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未来社会的发展就难以保证。因此,重视大学生人格教育,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2、可塑性

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先天素质、环境、教育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中实现的,其中教育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本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①同时,“教育是一个评述用词。说某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就是称赞他、说他具有某些可贵的品质。一个教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这些可贵品质的过程” ②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到:“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情感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人进行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德育的具体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自觉接受教育,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以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但由于大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被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如果不针对性地进行道德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二、 校园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内容、办学特色,表现于物质精神、内容形式、课内课外、组织制度、师生员工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独特的价值标准、社会心理、基本信念、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关的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是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的总和。” ③

校园文化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涵盖了教学系统,而且也涵盖了行政和后勤系统;不仅涵盖了教师和学校领导,而且也涵盖了学生;不仅涵盖了课外活动,而且也涵盖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涵盖了以学校建筑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宏观、微观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涵盖了整个学校的课堂、学生寝室的精神氛围;不仅涵盖了学校制度文化的养成,而且也涵盖了学校传统的办学特色。

(二) 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校园文化是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区别于社会的其他文化而成一体: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成员为其群体基础,以“校园”为其空间范围的:从时间层面上讲,校园文化自产生之日起所形成的文化特质以及每所学校自建校时所独特的文化精髓就被世世代代稳固的传承下来:从心理层面上讲,校园文化“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群体性和排他性。”④因此,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的特征。

2、校园文化既有批判性、创新性,又有保守性

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相比,功利性的干扰最少,而且拥有较多的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关怀。在校园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方面,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在大学校园里,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最容易产生,旧的观念更容易在批判中更新。在这种文化的产生与更新之中,校园文化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的保守性具体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为了保持其先进,维护校园的纯洁,校园人在努力抵制批判各种腐朽、没落的劣性文化的同时,也对社会上的一些陋习、庸俗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筑起心灵的围墙,将校园与外界明显的隔开。

3、校园文化具有高雅性

大学校园是人才汇聚的场所,校园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化修养,一般都寻求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由于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决定了在价值取向等精神领域的追求上要比普通大众的品位高。而且大学校园是知识汇集的场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丰富知识的校园人能够运用知识,以理性的头脑、更灵活的思考问题,能够更准确地在校园文化取舍、鉴别、等方面做出决断,而不是如大众文化一般盲目追随:丰富的知识也使校园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和更新,因此相对于一般社会而言,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格调会更高雅。

4、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当今社会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信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国家和民族间的距离,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点。高校校园成了外来文化最主要的集散地。国外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大多首先传到学校,再通过学校的辐射和人才的流动注入社会。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具有接收外来文化的条件和转化、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是校园文化多元性的成因。

三、 校园文化对道德人格形成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发生作用具有其自在的特征,主要有界域涵盖的广泛性、情景辐射的渗透性、行为互动的暗示性和实施过程的隐蔽性。⑤

1、界域涵盖的广泛性

校园文化界域涵盖的广泛性,深刻的影响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广泛性。不仅体现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从生活、学习和交流的各个场所,而且体现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在各个层面的影响。校园文化界域涵盖的广泛性,说明其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渗透,我们要广泛、精心加以控制和设计。

2、情景辐射的渗透性

实践证明,环境育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可以将各种文化要素渗透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以各种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人的氛围、真切的心灵交融的形式辐射并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情境包含着有意识创设的情境和即时情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具有把学校的育人要求渗透于校园内部各种环境因素而形成有意识创设的情境,它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感受到和领悟到这种情境的教育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认同它、进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认知要求和行为品质。例如,校容校貌、校训标语、集体规范、校风班风等无不熔铸教育者的心血和教育要求,无不体现着社会和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志,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就会自然而然感受到渗透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的辐射。再如,学校的升国旗仪式、学校的颁奖大会等,这些情境构成了主题鲜明、情感浓厚的氛围,契合了不同的教育意义,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而这些情感的流露又会加速度辐射到其它同学身上,从而又创设出更具有感染力的情境,铸就教育情境场的良胜循环。最为生动有趣、最富有感染力和最具有精神教育力的情境是学校生活中随时或随地可能出现的各种教育即时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影响辐射的时效性极强,影响触发的表现性很明显。

3、行为互动的暗示性

心理上,暗示是个体所固有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是从动物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引申而来的心理规律,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只要是刺激物,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或效应,在校园文化各种要素中,教师的语言、校园设计,教室颜色与布置,班级的氛围都会产生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互动中无意识产生某种观念,进而把这种观念实现于动作和行为之中。在学校实际教育中,师生之间行为互动本身传递着信息的导向和榜样的模仿,在学生无意识或潜意识中牵引着一种暗示的教育意义,“无意识心理倾向的机制显然是暗示现象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师生行为互动中,学生是在无意识中接受到教师所要传导的意义,教师是通过无意识强化的情感共鸣影响学生的心理、观念和行为,避免学生心理抵制情绪,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所要求的师生行为互动是一种以平等心态交流的交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不采用强制的教育方式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是在愉快而又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具有同心感染的倾向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学生的潜能,唤起学生主体感化和模拟的积极作用,主动合乎需要进行自我认知和品德内化,实现行为互动的正面意义。校园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都包容着暗示性,特别是行为互动中的教师期望效应暗示、语言暗示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奖励与惩罚暗示等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心理,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们在关注各种因素暗示作用时,要有意识、主动地利用暗示的积极优势,充分发挥暗示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消极的暗示,抑制消极暗示的影响力,真正开发文化环境育人的新途径,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实施过程的隐蔽性

校园文化发挥作用的优势在于它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如情感、兴趣、期望、态度、需要等而影响学生的,因而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痕迹不外露,学生对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大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缺乏自觉性和明确目的性,教育过程习氛围隐含其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通过教师文化、班级文化等互动,以内隐的、间接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有形或无形的内在启迪和鼓舞,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潜隐的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这种隐蔽、间接的教育影响,避免了学生对教育说教的“抗药性”,学生以被尊重的主体角色进行交往,体验着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产生深刻的激励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使学生毕生难忘,而且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因此,在文化育人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并设计好隐蔽性的影响通道,通过无意识、间接的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品德内化的能力。

注释:

① 鞠献利.高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吕潍师专学报.1998,12.

② 吴冰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思想文化道德研究.2001,7.

③ 马宪平.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1996,4.

④ 王铁生、杨景文.对现有校园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江苏高教,1997,5.

⑤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8.

参考文献:

[1]赵成文.道德人格及其社会功能初探.社会科学.1999,7.

[2] 鞠献利.高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吕潍师专学报.1998,12.

[3]吴冰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思想文化道德研究.2001,7.

[4]马宪平.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1996,4.

[5]王铁生、杨景文.对现有校园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江苏高教,1997,5.

[6]唐敏.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江苏社会科学.1999,7.

[7]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8.

[8]唐检云.双重人格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06年第9期.

[9]崔景贵.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吉林教育科学》,2004(3).

[10]王锐,傅国志.论大学精神的孕育滋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5).

上一篇:浅谈校企合作 下一篇: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前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