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学生数学情境兴趣维持实施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16 07:16:02

低段学生数学情境兴趣维持实施策略研究

低段学生数学情境兴趣维持实施策略研究

刘 杰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 要:低段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相对于兴趣激发,维持稳定的情境兴趣并开展愉快学习,这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低段学生兴趣维持的重要性认识,开展了针对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与策略研究:利用个人魅力及活动方式创新,激发与维持学习好奇心;重视儿童秩序意识培养,有利于宁静与愉悦的学习;强化问题解决策略探究,维持并提升数学思考兴趣;关注分享意识及能力开发,助推由内向胆怯向开放自信转变。

关键词:个人魅力;秩序意识;问题思考;分享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61-02

基于对兴趣维持的重要性认识,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好奇心,探究欲望、秩序意识和分享体验作为维持数学情境兴趣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向,经过“低段学生情境兴趣维持研究”两年的实践尝试,我们有以下的启示与思考。

一、利用个人魅力及活动方式的创新,激发与维持学习好奇心

首先,在当今高度媒体化的世界中,学前龄前儿童已在现代媒体的影响下有着极高的审美能力,老师的形象与气质对学习学习情感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如果数学教师是男老师智慧风趣或女老师温柔聪慧,那孩子心中数学可能美丽而有趣的。

老师个人魅力如;高雅而富有激情、亲和而充满爱心及对数学活动的驾驭能力是维持学习情感的重要因素。一名低段的教师在每节课上充分展现亲和力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即使老师没有靓丽帅气的外表,也能以愉快欢乐的情绪、形象的手势、生动的表情、充满激情和富有变化的语言影响孩子的学习好奇心,从而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数学学习环境。

其次,数学游戏作为儿童认识与情感兴趣的纽带,它能将数学学习中对现实活动的认识体验同化于儿童自我和自己的愿望之中,从而促进数学兴趣的生成与维持,以好玩的游戏形式开展低段的数学活动减少了心理压力,有利于持续维系学习好奇心。

如在一年级的每节课中,作者都能从游戏角度以玩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小数的退位减法“11-7”教学中,大多孩子对计算结果并无悬念,课堂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保持对操作活动的好奇,实现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助推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课初,首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启发学生以玩的活动方式,借助有序而规范的摆小棒或拨计数器等操作理解11-7的数学算理;再以表演的形式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摆法或拨法;最后通过相互评价享受化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参与积极性高,积累了学习活动的有效经验。

常态教学中,善于借助个人魅力及专业修养去关爱与欣赏学生,一起游戏取得信任,让孩子持续爱上数学老师进而爱上数学和数学学习。让“数学老师有趣聪明,数学学习快乐无比”的情感体验永驻孩子内心深处。

二、重视儿童秩序意识培养,有利于宁静与愉悦的学习

当今的低段常态课堂,为减少学生的随意性,不少还停留在依靠对批评惩罚产生的畏惧来维持。而心理学认为:在随意或紧张的心态下学习的效率都是低下的。

心理学认为,秩序意识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特征,当秩序感一经形成,就让人产生身心愉悦宁静与安全的美感体验。为了维持持续的数学学习兴趣,应让学生长期浸润在有序与愉悦的情境中经历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与思考。

首先引导学生参与、亲历并体验学习规则的制定,是帮助学生形成秩序意识的重要策略,比如为了培养学生交流分享的秩序意识,下面呈现一次一年级交流规则形成的教学尝试。

教师提供一组情景图,孩子们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后,请一名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此时老师不做干涉,师悄悄的弄好录像)结果台上的学生发言同时,下列的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倾听,各行其事。

待学生发完言,老师做了两件事:1、故意请没有认真倾听的几名同学来复述一下刚才分享的想法。结果:没有认真倾听的同学不能复述,还指责分享的同学声音小听不清或讲得不好;2、请刚才分享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下面噪声大,影响了自己发挥。为了做到有理有据,教师播放录像,现场指证,借助观察录像加强双方的切身感受,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制定交流规则的必要性,促进了相互尊重和秩序意识的形成。

其次,数学学习秩序感更含有观察、操作、思考和陈述的认知之序,当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体验到有序学习的成功感后,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及兴趣产生重要影响。

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分橘子》中,为了让学生有序探究48÷3的计算算理及方法,作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先独立用小棒代替橘子尝试寻求解决的方法,之后再利用四人小组,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尝试方法将48根小棒分给其他三人,并陈述先分什么再分什么,同时说明这样分的道理,再根据分的程序与过程适时进行竖式计算,分的过程与竖式计算充分结合,用分的过程来解释每一步的竖式计算。本活动中遵循事理的先后顺序,通过有序观察、尝试与思考、动手操作,陈述说明,有序演绎了经验的积累及从头到尾思考的全过程,突出了数形结合让计算鲜活起来。

三、强化问题解决策略探究,维持并提升数学思考兴趣

对于个人而言,兴趣驱动与任务驱动是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与教育观。外部的刺激终有麻木的一天,在低段的学习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兴趣驱动是教育教学的唯一动力。低段的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感受数字与规律的魅力,体验思维的乐趣,运用多元的问题解决策略及评价方式,让学生多元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与欣赏,享受学习的快乐。

如:在体育课排队中,小军在从左往右的的第5个,也在从右往左数第4个,你想知道些什么?

尝试中大多数学生只能提出这一排有几人?而且不少是这样解答:4+5=9(人),而像“我是用这样的方法想出来的”,“我知道小军的左边有几人”或“我还知道小军的右边有几人”等这样的问题鲜有人提出。

在评价中可以这样:这个信息有点乱,怎样能将这个信息清晰的表示出来?交流讨论出用画图表示。请同学们用 表示小军,我们用 表示其他同学,按信息要求画出这一排的同学后,想:发现了什么?(小军用了两次)那怎样改正(4+5-1=8)?还可以怎样计算?4+1+3=8(人)还可以提出为了更清晰的再现情境,让一位同学代表小军,先到台上,然后请下面的同学上台排队,但必须按题意来实现这一排队情境,同学们在这一活动尝试调整合作交流,再运用报数环节实现这一情境的创设,突出了问题解决的策略:数形结合、画图分析、操作演示等不同问题解决策略。

四、关注分享意识及能力开发,实现由内向胆怯向开放自信的转变

心理学认为:渴望在分享中获得赞扬与认同是每个人的愿望与心理需求;渴求在比较中超越别人,从与别人的差距中获得快乐与满足的心理状态也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孩子内心深处都有期待教师同学的赞扬与认同心理渴望,所以促进学生的表现力是促进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针对这种学习心理倾向,需要及时得到老师的引导与保护,通过长期的刺激,就会上升为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形成学习自信心和意志。在这种氛围中也能感染那些自信不足,内向胆怯的学生打开心襟,并形成良好的班级学风,这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每位学生其实都有表现与分享的欲望,渴望老师、同学及身边人的赞美与尊重,但同时也畏惧因为不善表达而遭到讥笑与责备。面对低段学生实际,应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有的孩子发言积极性不高,胆怯内向;有的孩子的发言声音不大,叙述完整性不强;有的孩子积极性高,但答非所问,不着边际;作为教师应有这样的认识:如果因面对的临时困难放弃低段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培养,将预示着孩子学习能力与兴趣的缺失,对孩子的终身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创设一个活泼的畅所欲言、包容的学习环境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 《儿童心理学》J・皮来杰 〔瑞士〕

[2]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研究》 2013

[3] 小学时代与兴趣教育 沈闰祥

[4]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5第三期

[5] 《学前儿童的兴趣教育研究》《教育实验与研究》陈恩清2009.8

上一篇:贯彻落实东北振兴新一轮战略 实现呼伦贝尔美丽... 下一篇:试析幼儿园日常安全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