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中的技术及应用

时间:2022-06-16 01:35:19

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中的技术及应用

【摘要】 地波雷达利用短波(3~30MHz)在导电海洋表面绕射传播衰减小的特点,采用垂直极化天线辐射电波,能超视距探测海平面视线以下出现的舰船、飞机、冰山和导弹等运动目标,作用距离可达300km以上。同时,地波雷达利用海洋表面对高频电磁波的一阶散射和二阶散射机制,可以从雷达回波中提取风场、浪场、流场等海况信息,实现对海洋环境大范围、高精度和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地波超视距雷达具有覆盖范围大、全天候等特点。在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海洋工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地波雷达 海洋环境监测 电磁波

一、发展历史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发现在海岸担任探测和警戒任务的雷达总是受到来自海面不明原因的“干扰”。有研究人员发现“数十米波长的电磁波与海洋表面的相互作用,将产生Bragg绕射现象”。原来那些干扰是波长等于无线电波波长一半、传播方向平行于(接近或远离)雷达发射波束方向的海浪与无线电波“谐振”散射所产生的回波。研究揭示了上述“干扰”的物理来源,使地波雷达超视距探测海面状态成为可能。1968~1972年,在NOAA工作的D.E.Barrick定量解释了海面对无线电波的一阶散射和二阶散射的形成机制,为高频雷达探测海洋表面状态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Barrick创造性地运用一组交叉环/单极子天线(三个接收通道)即可获取大面积海流的分布信息。他的紧凑式雷达天线技术大大降低了地波雷达购置和安装成本,直接导致了高频地波雷达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为海洋学家和沿岸防灾减灾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新型观测手段。

二、工作原理

无线电波朝海面发射时,在海水表面会存在一种电磁波传播模式,称为地波(Ground Wave)是一种表面波(Surface Wave),因此高频地波雷达也叫做高频表面波雷达(HF Surface Wave Radar)。在中波和短波段海水表面的地波传播衰减很小,而且地波在一定程度上会沿着弯曲的地球表面传播,到达地平线以下很远的地方,即实现超视距传播。因此利用地波超视距传播特性进行探测的高频地波雷达也称为地波超视距雷达(Over-The-Horizon Radar),探测距离根据发射功率和频率的不同通常可达到200~500km。另外两种类型的超视距雷达分别是天波超视距雷达和利用大气波导特征的微波雷达,前者通过电离层对高频无线电波的反射实现对数千公里外目标的探测,后者可以对一两百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探测。

地波雷达海况探测的基础类似于晶格对X射线的Bragg散射,入射的两条射线(相同波源)被原子散射,在特定的观察方向上,如果两条射线的波长差为2的整数倍,那么将会观察到亮条纹;如果波长差比2的整数倍多,那么两射线能量相消,观察到的是暗条纹。

真实的海面不会是简单正弦波列,但是可以用类似于Fourier变换的方式把一个真实的海面分解成为千千万万简单正弦波列成分的叠加,这些正弦波列有不同幅度、周期、初相和传播方向。那么这无数列正弦海浪成分是否都对电磁波产生散射呢?当然都会!但是并非所有的成分都产生相同的贡献,贡献最大的海浪成分还是图1所示的那类正弦波列,即满足,并且波矢量方向位于电磁波入射平面内的正弦海浪。对于岸基雷达探测,即L = / 2,也就是波长等于雷达电波波长一半的海浪会对电波产生最强的后向散射(图1)。

综上所述,虽然海面由无数的波浪组成,但岸基地波雷达主要只对特定的海浪感兴趣:

A. 波长等于电波波长的一半;

B. 传播方向要么接近雷达,要么远离雷达。

海面上满足上述条件的海浪总是存在,因此雷达总可以收到较强的海面回波,这也是前面所说当初人们发现海面上总是存在雷达“干扰”的原因!

我们知道运动的物体可以对入射波产生多普勒效应,电磁波照射到动态的海面上时,回波也会由于多普勒效应而产生相对于雷达发射频率的偏移。对回波信号进行谱分析就会发现,回波谱峰相对于雷达载频有多普勒频偏,其特点有二:

1. 同时存在正、负频偏,频谱图上的正、负谱峰称为左、右Bragg峰;

2. 左、右Bragg峰的频率偏移量基本相同,且主要只与雷达工作频率有关。

导致这两个特点的因素正好与上述产生主要散射的海浪特点相对应:特点1对应上述特征B,特点2对应上述特征A。在理解特点2时需要明白海洋重力波传播的一个基本结论:海面上确定波长的重力波,其传播相速度也是确定的。相速度确定的话,它对电磁波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就是确定的了,也就有了上述特点。

上面所说的是没有海水流动的情形。由于各类物理、化学过程的作用,海面上总是有海流存在,海流作为海水的整体运动,会在上面所说的由波浪传播相速度所导致的较大固定频移的基础上再附加一个由流速所导致的微小频偏,这个附加频偏对左、右Bragg峰的影响是相同的:远离雷达的流速分量使左、右Bragg峰均向负频率方向偏移,接近雷达的流速分量使它们向正频率方向偏移。

地波雷达就是通过测量这个附加频偏从而获知海面海流速度的。当然一部雷达只能测量到海流的径向分量,要获得矢量海流,要么用两部以上的雷达从不同方向探测,要么就需要结合海洋动力学模型进行推算。

三、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一)发展现状。海洋动力学参数(海面风、浪、流)的探测是高频地波雷达的一种主要用途。高频地波雷达可以以十分钟的时间分辨率连续获取数万平方公里海面的海洋状态参数分布,这是任何其它探测手段无法做到的。目前国际海洋界已普遍接受高频地波雷达能有效探测流场的观点,国内外主要地波雷达的海流探测已达到可用于常规业务化海洋观测的水平。而在海浪、风场参数的探测方面,地波雷达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距离实际应用尚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困难在于提取海浪和风场参数所依据的回波信号比较弱(比海面的主要散射回波低20~40dB),容易受噪声和干扰的影响,相应的反演理论和技术也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通过雷达实时选频系统选择干净频率、应用噪声抑制、多频率雷达探测和抗干扰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二)抗干扰问题。地波雷达工作在短波段,而短波段是高频通信、广播和各类大气、天电噪声等比较集中的频段,同时在高频段中低端,电离层干扰是严重影响雷达探测性能的主要干扰。对于以目标探测为主的高频地波雷达,电离层干扰常常会导致一两百公里开外的目标基本无法探测。

(三)雷达结果的应用规范问题。海态探测用高频地波雷达输出的是时间上连续的大面积流场、风场和浪场的分布,时间分辨率一般为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所提供的信息在时间、空间和采样方式所对应的物理含义上与其它测量方式(如浮标、船测、航空测量以及卫星遥感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地波雷达距离制订明确的应用规范还存在较大距离。

(四)小型阵列条件下的目标探测问题。由于小型阵列的方位分辨率低、民用地波雷达发射功率低以及前述的噪声和干扰(包括海洋回波的干扰)等问题,对目标尤其是小目标和机动目标的检测概率、虚警率、定位和跟踪精度等方面都存在需要克服的一系列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叶春明,卢雁.高频地波雷达发展动向与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0年01期.

[2] 张雅斌.高频地波雷达干扰与海杂波信号处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时玉彬,杨子杰,陈泽宗,万显荣.海洋环境监测高频地波雷达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讯技术,2002年03期.

上一篇:初中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养成方法 下一篇:中学物理课堂合作学习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