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为什么这么挤?

时间:2022-06-16 12:27:36

从9月30日开始,这个“黄金周”先后经历了16省24条高速路大拥堵、多处景点旅游人数井喷和垃圾成堆等事件,史上最长“黄金周”俨然变成史上“最挤周”。

随着“黄金周”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此次长假如此混乱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景区不限客所致,有人认为是高速免费而为,甚至有人吐糟中国人根本就不会休假。其实,经过简单的横向对比就可以发现,这些混乱很明显地来自国人出行愿望的增长和假期数量不够的矛盾,而“黄金周”就是这个矛盾爆发的喷口。所以,探讨“黄金周”的混乱无论如何也绕不过我国当前的休假制度。

中国式假期:数量少质量低

纵览世界各国员工带薪休假及法定休假天数概览图,我国属于带薪假期和法定假日天数最少的几个国家之一,这也导致我国假期客流集中,出行成本高、周期长这一现状。

据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于2011年12月13日的《全球雇员应享假期》报告显示,中国雇员的假期数量排在62个国家里的59名,带薪假期和公共假期数量之和仅有21天,相比于第1名英国雇员的36天假期,足足少了半个月。不过即便是这么短的假期,很多国人也未能完全享受,根据2011年益普索(Ipsos)公司和路透社对各国1万3千名居民进行的调查,我国部分的数据表明只有65%的国人休完了当年各项规定假期。

由于中国的假期少,为数不多的长假就成了国人出行的首选。假期的紧俏直接体现在了机票价格和旅游价格上,而这些,大大降低了国人的出行性价比。9月27日《南方日报》报道:十一期间国内的机票和酒店的预订量涨幅会超过30%,十一前后热门旅游城市机票价格落差甚至达到了100%至400%。而诸如三亚这些热门的旅行景点,在长假前四天的价格会超过4000元,但长假过后价格仅为1800元左右,涨幅超过100%。

长假出游不但金钱成本高,出行的时间成本也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9月30日在广州最大的收费站,车辆前进1公里需要的时间甚至超过了50分钟,而在全国其它地区动辄超过12小时的堵车比比皆是。

在路上如此,而到了旅行目的地情况往往更严重。继长假之初的大拥堵后,各大景区“人满为患”:在华山,数万游客挤爆景区,管理陷于瘫痪;在泰山,游客排队坐索道大约要用两个半小时;在长城,游客感叹:“长城内外,人海茫茫!”在厦门鼓浪屿,游客发帖:“队伍5分钟仅挪动1米。” 据相关部门统计,南京中山陵、厦门鼓浪屿分别达最佳接待量的10倍与9倍,山西平遥古城为5倍。

有人呼吁游客要理性,但对于我国游客而言,表面上看,去什么地方、怎么去、跟谁去,都是自愿的选择。但是在最关键的一点——时间上,他们却远远缺乏选择的自由。长途旅行必须有相对较长的集中时间,但是中国游客在一年之内符合这一要求的时间段只有两个窗口——国庆和春节。春节的习惯是回家团圆,那么国庆就成了唯一一次适合长途旅行的时间窗口。以中国十数亿人口之众,哪怕五分之一的人口选择此时出行,不造成上述情形,绝无可能。这种全民集体旅游的方式难以避免产生“人累景更累”的后果。

单一“黄金周”不靠谱

从“黄金周”拥挤的交通到挤爆景区的人潮,种种现象表明国人对出游的“渴求”,这也是生活水平提高与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实等矛盾造成的。2008年之前,我们有三个黄金周:春节、五一和十一。自从“五一”黄金周取消变成几个小长假后,长途旅游的重任就几乎全压在“十一”身上: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加之又处寒冬,大多景点游客稀少;那几个三天的小长假时间上又不充裕。再加上今年十分赶巧,中秋碰上了国庆,8天长假机不可失,大伙儿一窝蜂地出游、各大景区日均接客量超历史记录自然在意料之中。但若把“景区崩溃”的责任全推在中国人“喜欢凑热闹,不会玩”上,未免不太公道。因为中国人的旅行是随着放假的行政指令而走,所以考量这一问题也应放到公共治理的范畴来进行。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保留着一种“运动式”的模式,其特征是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调度,对某些突发性事件或重大的社会疑难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这种治理思维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乃至延伸到国民的休闲度假方面,这便是集中休假制度,“黄金周”则是这一休假制度的产物。

在某些领域,通过“运动式治理”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在另一些领域,比如国民的休假上,这种方式的负面作用就较为突出。而高速公路免费这样的公共政策,则在事实上强化了这种治理思维,它在“引导”人们进行运动式的集中旅游。

1999年,为了拯救低迷的经济、拉动内需和打开国内的旅行市场,中国从日本舶来了“黄金周”这个概念。但由于大多中国人节俭的消费习惯和低水平工资,虽然一周内的游客会暴增,但从一年的长周期看,黄金周带来的经济增幅其实并不显著。另外,即使黄金周短期拉动了旅游业等行业,但近几年来这种作用也渐渐减弱。据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的报告,黄金周旅游收入年增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量的比值,2000年达到最高值,2001年开始逐步下降,从2001年的46.68%滑落到了2006年的22.67%。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黄金周的种种负面效应对拉动消费的制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黄金周在促进经济的角度早就成了鸡肋。由此,目前我国实行的单一“黄金周”休假制度已然落后于当前的国情。

完善休假制度让国人“好好玩”

当前的这种休假制度让“中国式”假期量少质低,也让中国员工不得不变成“最勤劳的工人”和“最不会休假的游客”。

有观点说,限制景区的客流量是解决景区人满为患的关键,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带薪休假制度真的在中国被广泛推行,且量多质优,谁又愿意去凑这个热闹呢?别拿免通行费当堵车的借口,也别拿游客说事儿,旅游这个需求存在,而只给“十一”这么一个释放口,对景区和交通而言只能是不堪重负。但是否定“黄金周”并不等于否定长假,只是反对过于集中的长假,且假期数量远小于“正当的假期需求”这才是矛盾的根本。

长假是民众理应享受的权利,但量少质差且过于集中的长假却大大减少了国人自主选择的机会,降低了国人的假期质量。早在1982年的世界旅游会议以及1985年的世界旅游组织就通过宣言强调,各国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错开放假的时间,特别是要推行带薪休假,从而提高民众的假期质量。

此外,在休假或旅游这件事情上,民众个人显然更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民众一定会选择明智的时间出行,交通和景区拥堵自然得到缓解,否则,讨论是否限制景区的客流量,或者高速公路是否应免费,无异于舍本逐末,明年黄金周仍会“万马奔腾”、“诟病连连”。(摘编自:《新京报》、腾讯网、《羊城晚报》)

上一篇:急救落水者 下一篇:爱迪生的唯有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