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6-15 09:51:36

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介入治疗技术的效果。方法 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0例,所有患者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距离在3-24小时之间,对患者进行尿激酶的持续泵入,泵入速度为每分钟1.0万U,总共需要泵入尿激酶总量为120万U,再对患者进行其它的常规性治疗以辅助,连续接受治疗时间为14天,观察患者相对于接受治疗前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的溶栓总有效率为87.5%(35/40),显效率为67.5%(27/40),血管再通率为80.0%(32/40),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对于治疗前有出现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7-02

所谓的急性脑梗死(ACI)主要指的是患者因为脑动脉急性闭塞,因此引起的缺血性脑梗死症状,该病有着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高的特点,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脑血管病当中占据了大约50%-70%的比例,对于该病以往使用静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及时有效的确诊和治疗,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也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介入治疗的出现使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多了一条新的途径。2011年我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动脉内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平均年龄为58岁。所有患者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995年)当中的各个相关指标。通过CT确诊患者为ACI。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发病没超过24小时;③以往无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严重心力衰竭病史;④近期无进行手术或者出血病史;⑤确诊非颅内出血。

1.2 治疗标准 患者接受局部麻醉之后,在DSA系统的监控下经左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对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使用4-5F单弯导管以此了解血管闭塞还有侧支循环的状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导管插入闭塞动脉中,开始溶栓治疗。在100毫升生理盐水当中溶入20万U的尿激酶,对患者进行缓慢注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注射过程可以反复多次,但是尿激酶的注射总量不得超过120万U。血管造影复查间隔时间为30分钟。手术之后对脑血管痉挛的解除使用10mg尼膜通进行静脉滴注,脑水肿解除则是使用250毫升20%甘露醇静脉滴注。

1.3 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治疗标准主要如下:①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了90%且病残程度为0级的评定为临床治愈;②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6%-90%之间而病残程度为1-3级的评定为显著进步;③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45之间的评定为有效;④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甚至增加,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著进步+有效。

2 结 果

所有患者的溶栓总有效率为87.5%(35/40),显效率为67.5%(27/40),相对于接受治疗之前有统计学差异性(P

3 讨 论

ACI疾病本身有着以下特点: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致死率高,以往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对于该疾病的效果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力不从心。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患者脑梗塞之后梗塞灶四周会出现一个缺血的地带,称之为“半暗带”,在该领域当中存在着大量的脑细胞,而脑细胞有很多处于休眠或者是半休眠的状态,这些细胞因为缺少了能量的供应而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当前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挽救半暗带。而这个理论的提出也使得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介入治疗技术当中的动脉溶栓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对于静脉溶栓治疗方法而言,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长能够有恰当的延长,适应症的范围也比较广泛[1]。

动脉内溶栓的主要目的在于将患者脑里的血栓尽快溶解,使得患者的缺血半暗带恢复血流灌注,使得患者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进行救治,使得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最大限度的让患者的病死率以及致残率得到抑制。本次研究之后40例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0.0%,相对于必死血管的自然开通率而言,突出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比较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显然更具有优异性[2]。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在时间窗方面当前尚没有准确的定论,虽然当前均认为在6个小时以内进行治疗最为理想,但是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而使用动脉溶血治疗方法可以让时间窗有恰当的延长效果,虽然接受治疗的时间越早越是突出,但是在6-24个小时之内使用动脉溶栓进行治疗依然有临床意义[3]。

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三大并发症为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中脑出血是三大并发症当中效果最为严重的一种,发生率在5%-10%之间,而死亡率则相当高。再灌注损伤以及血管再闭塞这两种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威胁也非常严重,在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关注,当发现患者变现出来异常应该立即进行诊断并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介入治疗使用动脉内溶栓,有着安全高效的特点,对于患者再通闭塞动脉有着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士婷,黄洁.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江苏医药,2011(21):245-246.

[2] 李玉星.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围术期的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2(05):154-155.

[3] 侯宏宾.急性脑梗死溶栓和介入治疗进展[J].蛇志,2012(14):187-188.

上一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腹部手术后结肠癌误诊1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