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脑囊虫病长期误诊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15 09:35:25

弥漫性脑囊虫病长期误诊临床分析

[关键词] 脑囊虫病;脑CT;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532.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7562(2007)02-0093-02

脑囊虫病虽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但因继发炎症反应、纤维化、增生及钙化以及囊虫在颅内分布的部位、数量及病程不同,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极易误诊。现将1例误诊达4年之久的弥漫性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以反复头痛、呕吐4年入院。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轻微头痛,3年前头痛加重,以额部胀痛为主,持续时间变长,每次持续约0.5h,剧烈时伴恶心、呕吐,当地医院查头颅CT无异常,诊断为紧张性头痛或血管性头痛,经脱水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无任何不适。1年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再次头颅CT检查正常。由于患者经济条件较差,每次发作时经脱水及止痛处理症状明显改善,未进一步明确诊断。此次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高热2d入院。追问患者无食米猪肉史,无排绦虫史。入院查体未发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电图普遍轻度异常;头颅CT无异常;常规脑脊液检查无异常,卧位脑压320mmH2O,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19%,脑囊虫ELISA(+),白细胞及其他细胞比例均在正常范围。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密布弥漫性结节状异常信号,T1呈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扫描灶中心部有点状强化,部分囊壁有增强效应,病灶大小相差不大,直径0.4~0.5cm,可见头节,最多层面见72个病灶;脑室系统及脑沟池无异常。确诊为弥漫性脑囊虫病Ⅰ-Ⅱ期。给予阿苯哒唑治疗,初始小剂量,逐渐增至有效量15~18mg・kg-1,10d为1个疗程;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呋赛米、甘露醇等。患者5d后再次剧烈头痛、呕吐,考虑急性颅内压增高而行双颞肌下减压术,症状缓解。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消失出院。2年后随访患者未复发,MRI基本正常,只见数个点状钙化灶。

2讨论

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其诊断应综合分析[1]。以MRI表现可将脑囊虫病分为活动期(Ⅰ期)、变性期(Ⅱ期)、肉芽期(Ⅲ期)及钙化死亡期(Ⅳ期)4期[2]。MRI对于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除钙化死亡期外均优于头颅CT[3]。本例患者入院时符合Ⅰ-Ⅱ期,有报道Ⅰ-Ⅱ期患者头颅CT可能不显示病灶[4];此患者囊虫发育过程基本一致,虫体大小相似,可能长期处于亚临床期及Ⅰ-Ⅱ期,多次头颅CT未发现异常,这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另外,如能早期检出脑脊液的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也会对诊断起一定作用[5]。

据报道脑囊虫病患者头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75.63%和23.53%[6]。患者头痛及恶心呕吐的原因可能为脑内囊虫分布广、数量多,发生广泛的脑组织破坏,导致脑水肿而使颅内压增高;同时,囊虫所排毒素可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使脑血管通透性增强,释放5-羟色胺、缓激肽及组织胺,引起血管扩张而产生头痛。本病例提示,对于长期发作性头痛的患者,如症状有加重趋势或有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应引起重视,必要时行MRI或其他检查以排除脑囊虫病。

在治疗中应注意颅内压增高型弥漫性脑囊虫病,由于脑室、脑组织受压,随时可能出现脑疝,危及患者生命。此型患者应用阿苯哒唑等治疗时,虫体短期内成批死亡并释放出大量抗原和毒素,颅内周围脑组织反应性释放出大量组织胺,造成脑内压力再度急剧升高,出现危象;如不能及时解除颅内高压,往往使患者死于治疗中。

总之,各级医生在注重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应注意脑囊虫病所能引起的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临床分型、分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头颅CT、 MRI表现,必要时结合其他实验室特殊检查作出诊断,以免延误诊治。

[参考文献]

[1]马云祥,薛小玲,于庆林.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判定标准的建议[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7(2):134.

[2]李亚光,牛俊英,钱江南,等.脑囊虫病MRI分期与合理用药[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3):168-169.

[3]邬海博,牛广明,韩晓东,等.MRI对于各型脑囊虫病征象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1):818-820.

[4]曲方,王晔,何祥,等.弥漫性脑囊虫病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73.

[5]粟秀初,孔凡元.实用脑脊液细胞学彩色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7.

[6]马恩轩,陈景清,王显金,等.脑囊虫病所致神经精神障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5):294-296.

[收稿日期] 2006-09-11

上一篇: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评价儿童肾功能中的应用 下一篇:成人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