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述评

时间:2022-06-15 09:31:02

浅论美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述评

论文摘要: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热门话题。随着20世纪以来的几次基础教育改革,美国的教师教育与建国初期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小学教师教育也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体制虽被外界普遍认可,但仍存在缺乏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师生命成长意识的消解和职前与在职教育的断层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美国小学;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1美国教师教育的兴起与教师专业化

20世纪3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概念逐渐被“教师教育”所取代,并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替换或文字游戏,而是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教育”的丰富,从内容上来讲,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科学实践;从顺序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形式来看,有正规的大学教育和非正规的校本教师教育;从层次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

教师教育的出现是教师专业化趋势的结果。教师专业化运动兴起子2O世纪60年代,80年展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教育改革运动。1955年召开的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率先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推动了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年,美国的霍姆斯小组、卡内基工作小组、复兴小组相继发表了《明天的教师》、《国家为培养2l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新世界的教师》、《有装备的国家——2l世纪的教师》等一系列报告,明确提出了以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的理念,期望通过教师专业化提高专业报酬,促使教师职业成为一门真正的专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推动教师专业化是“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2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美国建国初期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机构,小学教师一般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神职人员担任。最早开设专门的小学教师培训班的是1823年在佛蒙特康考德市由教士霍尔创设的私立师资培训班。1825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教师资格证书。l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更新了教育观念,传统的小学教师培养主要依托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输送人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中小学教师几乎全部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教育系培养。20世纪60年代受到终身教育思潮与全球化背景的影响,美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开始注重职前培养与在职继续教育。即,全球共识的教师教育包含了教师职前与在职教育。加上美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的趋势是走向高学历结构,美国义务教育12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起点是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博士生也很普遍。各地高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开拓了在职教师进修班,对职前与在职教师的学历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美国当一名小学教师是件高尚而又艰难的事情。因为教师在美国各种职业中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美国历来重视知识、重视教育,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的老师都受到人们的钦佩。而教师资格审定程序和队伍管理也是很严格的。众所周知,小学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中学或大学,所以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与他们存在差异。中、小学与大学教师的培养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导致小学教师教育分两个阶段贯穿教师职业整个生涯。

2.1小学教师职前教育

美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体系形成之初,教师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第一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二是普通大学,有志从事教育的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必须选修教育、教学类的课程,如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并经实习、考核合格;第三条渠道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也没有选修教育课程者,经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培训并考核合格;第四是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由师范学校承担。二战前虽然有公立和私立师范学校同时存在,但是两种师范学校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场所。21世纪初,美国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大学,小学教师主要由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培养,在获得了4年制的非教育学科的学士后,如果要从事教师职业,必须专攻1年的教育专业,选修30个学分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法等相关课程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并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应聘上岗。为了解决小学教师的数量与质量问题,美国还推出了社区学院和普通大学联合培养小学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利用了普通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社区学院的实践能力优势给小学教师培养创造了一个成功典范。

1825年第一个教师资格证诞生之后,美国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体制逐步得到完善。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小学教师资格证分为两大类,即普通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师资格证书。这是针对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而设置的教师从业资格认证。由于美国的分权自治行政方式,各州对教师资格证的时限有不同的规定。但是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部分州都趋向于取消教师资格证的终身制。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开设的课程虽然各州会有所不同,但主要是五类,第一类是普通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学科专门课程;第三类是教育原理课程;第四类是教学方法课程;第五类是早期实际经验与教学实习。

2.2小学教师在职教育

小学教师在职教育也可称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教育观念、技术与信息的不断更新,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整个生涯的需要。现任美国小学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教育硕士教小学也是很普遍的事了。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除了人职前有学历要求之外,美国在职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取得学历的或自我提升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美国在职教师的进修由高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负责。为了提高小学在职教师的学历与教师专业素养,全国各地向小学教师推广的进修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学术性课程和教育行政人员与辅导人员的学位课程等。

美国的小学教师必须是能教几科的人才。比如,英语语言老师既要能教英语语言又要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他们在职前都接受过良好的训练,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美国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职称和学历相关,所以许多在职教师都希望在职期间不断通过学历进修来提高自己的待遇。小学教育硕士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小学教育硕士面向的人群就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小学在职教师。通过对小学教师的观念更新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2.3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

2.3.1培养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不管是职前还是在职的小学教师教育,美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方式都经历从单一转向多元化的变化。职前培养从最初的单一师范学校变成由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系和文理学院教育专业都可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满足小学教师数量上的需求。但是,来自这些机构培养的小学教师需要培养的时间过长,一般要学4至5年,这也正是它的不利之处。对于在职小学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式更是从最初的忽略到现在的多种多样。首先是实施这种培养的机构越来越多,有专司教师培训的教师训练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教员研究院、在职教师培训和提高中心等各类高等院校。同时也通过举办夜大班、函授班等开展。

2.3.2培养目标从教育工作者转向专家型教师。美国在二战前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强调培养“教育工作者”,注重教学艺术与能力训练。后来又提出要培养既精通所教学科又精通教学方法的人。从这两种表述来看都是认为教师工作很容易限定且相对简单。事实上,这种观点不断地得到证实是错误的。简单的教育工作者机械地重复教育工作已经相去甚远了,新世纪的小学教师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从事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成为小学教育任职的标准之一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目前,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与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紧密联系。他们通过合理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同做学术研究。

2.3.3课程设置从注重学科素养转向学科与实践能力并重。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之初,小学教师教育的重点在于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时教什么、怎样教打基础。因此,虽然各州的师范类院校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分为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实习。通常实习的课时很少而且不受重视。改革之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性渗透到教育专业中。为了能够培养既能从事教学工作又能从事科研工作的小学教师,各大学校都为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设置教育实践课。与之前相比,教育实践课课时增加并且成为学生毕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实践训练要求学生能掌握教育理论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以及处理的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学者”、“革新者”、“交往者”、“决策者”。对在职教师教育设置的课程主要是提升学历和从事科研能力。

3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问题与评价

3.1缺乏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之中,小学教师教育是它的子系统。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大系统的教学质量。虽然美国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体制被外界普遍认可,但是美国并没有对小学教师教育制定出一个评价体系。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机构、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以及及时反馈。而在美国,不管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的小学教师培养体制都缺乏这种评价体系。小学教师教育虽然处于教育系统之中,但它不能与其他教育子系统例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共用一个评价体系。对它的评价应该联系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来制定一套独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虽然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教师成长档案袋”这种对教师评价的手段,但对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评价标准(不管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和过程,更谈不上制定一个有效反馈机制。因此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自我纠错的机制。例如,对于职前由综合性大学培养小学教师的目标是以师范性为主还是学术性为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3.2教师生命成长意识的消解

教师首先是人,而且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美国是注重自由与个体意识的国家。但是,教师除了有作为个体的生命成长意义之外,还有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的职业生命成长意识。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教师有个体的需要。在美国,小学教师工作量十分大,导致许多老师抹杀了自身的需要,甚至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年龄小,教学的任务也比高年级重。近年来,患职业病的教师也呈上升趋势。当我们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来看待时,它的生命成长意识就包含在它的职业生命成长过程之中:职前、在职与职后。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忽视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个体生命意识的现象在美国也十分普遍。美国的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且近年来把教师培养成研究型教师趋势的发展使得教师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小学教师教育当中,职前很容易把教师当成今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机器,在职的教育又容易带上为了物质利益而去接受教育的面具,退休后的教师生活或与职业相关的生活更是无人问津。事实上,教师职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关心与支持的职业,教师在工作中个体生命与职业生命同时得到成长,退出这个职业圈之后的教师同样具有个体生命与职业生命的延续性。

3.3职前与在职教育的断层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把职前与在职教育分的非常清楚。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具有明显的断层现象。对于学科知识的教育几乎都在职前完成,在职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学历和研究能力。这种断层现象一方面不能适应美国的国情,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首先从美国的国情来看,美国历史的发展给它打上了多民族构成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烙印与各州联邦自治的政治背景。多元文化的特色与联邦制既给教师从教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也给双方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心理依附特点,所以这种障碍在小学教育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职前的教育加上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很可能与各州不同的制度及不同民族文化产生冲突,这样加大了新人职教师的教学难度并延长了其适应期和长度。其次,从事物的联系来看,小学教师的职前与在职教育区分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因为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所以学科知识和教学技术也更新迅速。因此,教师的角色也不断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转换。职前与在职小学教师教育之间需要有一个衔接的层面。

上一篇:对电力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分析 下一篇:试论加强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