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菜”偷走的不是寂寞,是青春

时间:2022-06-15 07:53:24

“偷菜”偷走的不是寂寞,是青春

日前,网络上正风靡一款和田园生活有关的“偷菜”游戏,“今天,你偷了吗”已成为最时髦的问候语,不管走到哪,都能听到有人讨论网上种菜、偷菜的游戏,无论男女老幼、上班下班、凌晨午夜,几乎到处有偷菜者勤劳不倦、乐此不疲的身影。“偷菜”正风靡全国,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类似的“偷车位”、“偷花”游戏。就连我们身边的不少同学一起谈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偷菜”,不少同学在自己的QQ里赶紧添加了农场,隔三差五还在里面种些萝卜白菜。有些还把父母半夜偷菜的笑话拿来分享。更有甚者,个别同学上课偷偷用手机上网“偷菜”。

“偷菜”本是一款“种菜”的小游戏。 游戏的开发本来是给人带来生活乐趣的,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过度沉迷其中就会适得其反。“开心农场”可以实现现代都市人的田园梦,有它积极的一面。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在虚拟菜地上可以种植蔬菜、瓜果,对于身居钢筋水泥森林里的都市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可以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乐趣和满足感。即便是到别人的“田地”里去“偷菜”,也多半是一种相互娱乐的行为,但偷菜一旦和金钱挂上钩,那就变质了。毕竟卖菜钱来得慢,因此,在“偷菜”游戏中,“偷”竟被堂而皇之地演化成一种正当行为,一些上瘾的“菜农”不但会不分昼夜、不分场合地忙着“偷”别人的“菜”,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菜”被偷太多而生气,而如果自己的“菜”一直没人“偷”,也会不悦,因为“被偷”代表着有人气。由于在校内偷菜的人日益增多,不偷菜已赶不上现在的时代,而且会缺少一种与人交往的动力,怕遭到别人的鄙视,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农场就在学校中蔓延开来。在校园中形成了互比偷菜的多少,攀比等级的心理。

而实际上,偷菜并没有排除寂寞,享受劳动的快乐,而是偷走了清闲,偷来了生活上的烦恼。偷菜者一般是清早起来就开始收菜、偷菜;上课接着干,有事没事看看自留地,或者到别人的地里去逛逛、顺手牵羊捞点什么;睡前又要捞一把后再安息,半夜时分或者自己醒来或者由闹钟叫醒,起来好好偷一把。好好的清闲稳定的生活,就这样被偷菜搅了。

“偷菜”不光偷走了清净,还偷来了精神上的紧张。现在学生本来就压力重重、精神高度紧张,有了偷菜一项,天天担心除草,时时小心被盗、处处设法去偷,怎能减压、何来清净?又由于本来就不是高尚的、随时随地可以大玩特玩的游戏,有时只能偷着干,使紧张心理加剧,精神压力加大,对人的精神与身体的健康均无益处。

同时,“偷菜”游戏中赋予的价值观即多“偷”为荣,多“偷”可“致富”,“偷”的越多,“致富”越快,为了“致富”,可以不择手段地去“偷”。此外,在利益面前,没有亲情和道义可讲,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在你背后下手“偷菜”的贼。

因此,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有的委员已经提出:“网络的虚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会诱发不良道德人格的产生,甚至会让一些人产生‘弄虚作假’后的‘快意’与‘满足’,因此宣扬‘偷文化’的网游更加不利于青少年诚信品格的培养。”“‘偷菜’一旦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娱乐和消遣,青少年我行我素的特质必然导致其对现实法律的漠视和不尊重,造成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率的进一步增加。”

何以解忧?唯有种菜?网上农场再怡人,在现实中还得遵守现实规则。“偷菜”游戏不过是一种看不见的虚拟世界,与其花时间费精力在虚无的空间里,不如脚踏实地地投入学习生活当中,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与朋友一起交往,赢得的是真真切切的开心感受。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河庄坪长庆七中

上一篇:初探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策略 下一篇: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