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探析

时间:2022-06-15 07:45:58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探析

摘 要: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拓展,各类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最近两三年来,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构词模式――缩略。该文将以其中的典型词汇为例,从社会语言学微观角度,结合调查问卷,探索这种新类型的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成因及影响,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缩略 网络流行语 特征 成因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不仅在物质上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拓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网络衍生品之一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早期的“吐槽”“草根”,到后来的“不差钱”“躲猫猫”,再到近年来的“给力”“潘俊保网络流行语展现出了强大的创造力,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在最近的两三年中,网络流行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构词模式――缩略。

学术界针对此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已有一些研究,比如盛楠的《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以及张律、黄亚萍的《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都是针对典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具体考察;此外,肖世敏的《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等也对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做过比较全面性的研究。但以上研究以理论叙述为主,因此,本文将以典型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为例,结合调查问卷和具体数据,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再次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分类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以三言式和四言式居多,也包含着一些两言式词汇,缩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从一组流行语的每一个词中提取一个字组合形成。如“高大上”,原来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网友将每个词语的首字母提取组合形成了现在的词。类似的还有“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白富美(肤白、富有、貌美)”“冷无缺(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

另一种则是对句子的缩略。如针对流行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网友将其中的关键字进行提取组合,形成了“人艰不拆”。类似的还有“躺枪(躺着也中枪)”“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请允悲(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男默女泪(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不明觉厉(虽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等。

对于缩略语的构造依据,蒋向勇(2014)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原则:取首原则、语义显豁原则、避歧原则。以上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也基本上遵守了这些原则。如“高大上”就是讲首字提取组合而成,而“人艰不拆”则主要是依据语义显豁原则,就是选取其中最能表现原语句含义的部分进行节选缩略。

三、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构词新模式,以下就是对其出现原因的探析。首先看一下这种缩略型流行语的来源――以“高大上”和“人艰不拆”为例。

“高大上”一词原为“高端、大气、上档次”,最早来源于电视剧《武林外传》,钱掌柜要求大嘴做月饼,中秋节送给客户,对他提的三个要求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网络社区及电视广播媒体中,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之后被网友简略为“高大上”。同样,“人艰不拆”原为林宥嘉歌曲《说谎》中的一句歌词“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在成为流行语后,被网友抽取关键字组成了“人艰不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型本身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网络用语了,其缩略是在原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语言与社会两方面的综合产物。

从语言方面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变异的结果,也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变体,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可以算是其深层次的发展。“缩略”原本就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存在大量的缩略语。刘玉梅(2012)认为缩略语形成要遵循两大原则“最大经济化原则”和“最大表现力原则”。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保证其原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达到了最省力的程度;而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在众多关于使用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之中,约62%的网友选择了“简短方便”,这也是“最大经济化原则”的体现。此外,“最大表现力原则”也对其形成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数据显示,同样比例的网友选择了“表达力强”这一原因。因为缩略后的网络流行语既能完整表现其原有含义,又能将含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因此,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可以说是语言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和趋势。

从社会方面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既有一般流行语形成的条件,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从网络特性、社会心理和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网络传播平台不可或缺。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均大大超过了从前,而且还在不断进步。因此,在各种网络媒体、网络社区、名人效应等的推动下,网友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有特色的词句并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因此诞生。比如“高大上”这个词,原本只是被用在影视作品中去增添喜剧效果的,但经过多个名人以及多家媒体的引用,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第二,社会心理效用不容忽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流行语本来就是网民们肆意宣泄和释放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能量的重要媒介,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在这基础上激发了中国人原有的民族心理。根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网友认为相较于以往的网络流行语而言,缩略型,尤其是四言式缩略语,更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这种类似于成语的网络流行语更加符合网民们对于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追求,在使用中也更加得心应手,比如“人艰不拆”的使用,“胖子已经如此的可怜,跪求人艰不拆!”。

第三,大众文化影响无所不在。特别是快餐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张丹丹、孟一(2009)认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种不注重厚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是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关系整体复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出自新闻媒体事件或影视媒体作品的流行语,主要是在人们关注该事件或该作品时流行,之后便很快销声匿迹;而且“快餐文化”注重的关键就是“快”,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响应了这一“号召”,将本就不长的词句进一步缩减,充分展现了“省力原则(经济原则)”的应用。

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探析

对于缩略型网络流行语而言,其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

从语言本身来说,缩略性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流行语的随意性。尤其是其中的四言式词语,无论是从语言的表达还是韵律上说,都与中国原有成语非常类似,甚至一些二言式和三言式的词语,也比其原型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数据显示,大约60%的网民认为虽然部分词语不太好,但是还是有不少流行语是可以作为成语使用的;更有大约11%的网民认为这种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对中国成语的新发展,可以被正式划分到中国成语中去;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词语的规范性很低,甚至有一些在日常表达中都让人“难以启齿”。中国原有成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多是被网友们用来自嘲、调侃或讽刺的途径,带有浓厚的随意性和低俗性,所以对语言的规范性而言,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就是对汉语语言教学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很多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曾被人们误解为中国原有成语,比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细思恐极”这四个词语就都被超过20%的网民误解过,而“不明觉厉”更是被大约47%的网友误解过。调查同时显示,虽然人们习惯于使用这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但是对于其用法和出处却并不是很清楚。针对调查中所列的20个常用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只有大约10%的人表示对绝大多数流行语的用法很了解,超过50%的人只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这些词语的出处,只有1%的人表示基本全部都知道,超过80%的人表示只了解其中少数词语的出处。这种情况对于语言教学而言会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因为学生很容易会混淆真正的成语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从而影响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同时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跟风使用,很容易让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于正规成语的态度发生扭曲,无视语言的规范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汉语发展,但是其仍然带有以往网络流行语的固有特征:随意性、低俗性、时效性。调查也显示出,大约57%的人也表示这些流行语前途不定,并不认为这些词语能被正式划分进规范用语中。笔者认为,这些词中,有些词语可以留作观察,若经得住检验,则可以考虑纳入正规用语中;但大部分此类流行语,仍然不具备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收到人们的追捧,之后肯定会很快消失。

五、结语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构词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创造性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其固有的网络流行语的性质,这类词汇对于汉语的规范性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青少年汉语学习,尤其是成语学习,影响更严重。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颁布一些方针政策来规范网络用语,一方面将一些比较正规的词汇纳入正式用语中,另一方面坚决抵制严重不符合语法且内容粗俗的用语。但是国家的政策仅仅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网络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非法”用语,这就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在丰富母语的同时,保持汉语语言文化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2]盛楠.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J].参花,2014,(8).

[3]张律,黄亚萍.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J].语文学

刊,2013,(1).

[4]肖世敏.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J].语文知识,2014,

(2).

[5]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4.

[6]刘玉梅.缩略词语形成的动因及认知限制条件[J].外国语

学院学报,2012,(1).

[7]张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

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8]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2009 年“十大网

络流行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11).

[9]寇嘉慧.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2.

[10]韦唯.2009至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语用问题[J].英语

广场,2012,(7).

[11]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

(罗然 刘爱军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100876)

上一篇:口腔科门诊护士职业高原现状与工作满意度的相... 下一篇:试论确保规划造林质量及其控制措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