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违规风险防范

时间:2022-06-15 04:44:53

基层行违规风险防范

违规风险事件是指由于内部人员存在违规操作而引发的各种风险事件,包括只有内部违规导致的风险事件,内外串通的诈骗事件以及因内部存在违规操作的瑕疵,给外部诈骗留下机会而发生的风险事件。违规风险事件是最令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尴尬的问题,也是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对银行机构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管理的日益规范以及信息系统控制能力的日益提升,违规风险事件基层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从近年来发生较为频繁的风险事件来看,较为常见的违规事件有违规放贷、虚假开户、虚假办卡、违规揽存、虚假存单(存折)、票据欺诈、违规用印等等。这些事件一方面涉及内部人在审核客户提供的信息和文件等方面存在漏洞,另一方面涉及内部人直接超越内部规程办理业务手续方面的瑕疵。这些瑕疵成为诈骗犯攫取银行利益的有力手段,甚至使银行不得不接受法院的不利判决。其中,支行(以下包括所谓的储蓄所、网点等基层单位)负责人在违规风险事件的发生和防控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各银行既要重视支行负责人在提升银行市场竞争能力中的核心作用,更要高度重视其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支行负责人与违规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综观近年来国内银行界发生的各类违规风险事件,源自基层支行的事件占比日益提升,基层违规风险事件与支行负责人失职、渎职甚至直接参与的关联性日益紧密。这种趋势有着较为深层的管理体制、机制、系统以及管理文化方面的原因。

刚性系统授权控制仍然为支行负责人暗渡违规行为留下大量机会。这与近年来各大型银行总、分行管理相对规范、信贷以及资金审批权限和流程的系统刚性控制程度较高有关。支行虽然在信贷和费用列支环节没有太多的自限,但是在业务流程上直接与客户、现金或银行票证、信息打交道,这些因素没有也无法纳入总分行的刚性控制系统中,它们较为容易被支行层面人员违规性操作损害银行权益。综观近年来银行违规性风险事件的现状及特点,支行负责人对违规风险事件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电子管理系统刚性控制授权之外,仍然有许多事项需要支行负责人或其授权人人工审核和签字。这些空间为支行负责人直接参与违规事件留下了机会。如果支行负责人参与这些环节来损害银行权益,则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系统无论如何严谨、周密也无法有效控制。例如一些批量性票据签发、虚假办卡、违规揽存等都易于受到支行负责人的关注。

支行负责人准入、退出、评价等方面体制机制局限,滋长了支行负责人管理不力甚至无效为违规风险事件创造条件。由于支行处于银行体系的基层序列,新兴银行缺乏管理支行负责人的制度、经验和文化方面的积淀,而大型银行则往往因其位于管理末梢且机构数量庞大疏于对支行负责人的精细化管理,尤其是大型银行的二级分行普遍疲于应付各项业务指标,使得基层负责人的管理上易于简单化和市场指标化。由于准入、退出、激励机制的欠缺以及基层支行地域的天然局限,导致支行负责人的监督约束机制缺失,纵容了支行管理的有效性。特别在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强调市场竞争力的比较,高度强化支行负责人所管理支行的市场竞争力指标,支行负责人疏于合规理念和合规文化的培育。导致某些支行长期经营业绩下滑或持续徘徊不前,甚至违规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其核心的问题往往源自于支行负责人的人品、素质与管理能力。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发生的一些违规风险事件来看,多数来自基层支行,而且不少与支行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的渎职或直接参与有关。

支行负责人的综合管理能力欠缺与信用环境缺失、基层行内部不合理利益环境互动促成违规事件的发生。基层支行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离核心制度的中心点距离较远,制度的影响力和约束力相对较弱,而分布于复杂多样的不同区域的支行信用环境参差不齐,对支行负责人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在相对自给自足的支行小环境,负责人管理行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与否,也影响员工对环境利益格局的道德评价。如果支行负责人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所欠缺,加上其自我道德约束、合规理念方面存在局限,势必直接影响机构合规意识与道德氛围的培育。另外,在支行负责人追求私利、不公正配置利益的环境中,违规风险事件也更为易于发生,基层员工普遍偏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环境需要支行负责人在物质利益与道德平衡方面有较高的驾驭和平衡能力。

强化支行负责人管理的对策

为加强银行对基层支行违规风险事件的有效防控,银行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强化支行负责人的管理。

上级行管理人员须高度重视培育、选拔和管理支行负责人。银行总行应该高度重视基层行负责人的管理,将基层行负责人管理纳入到全行全面风险有效控制的核心要素中,并应强化一级分行对支行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和指导。支行负责人的岗位必须慎重选择人选,岗位人选需具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而不宜仅仅强调营销能力和营销业绩,必须有把控支行机构的全局性管控能力。尤其作为上一级行的一把手应高度重视支行负责人并加强对其动态管理的精细化机制,准确把握其驾驭所辖支行人员、业务和风险的整体情况。

总行、分行层面适当规范支行负责人的选拔和退出机制,引导、指导和督导对支行负责人的管理。总行适当规范支行负责人管理,不以总行管理替代省分行或二级分行的管理,而是因为省、地市行受制于业务指标的压力难于花费太多的精力思考和精细化规范支行负责人的选拔、退出机制。当前基层行负责人的选拔和退出机制,在全国范围差异较大,竞争性选拔和退出占比参差不齐;对个人营销及业务拓展能力或对综合管理能力的考量比重不尽相同。鉴于支行负责人的重要性,总行可以充分汲取同业、系统内竞争力与风险控制双优先的管理经验及其特点,提炼支行负责人选拔标准、流程的核心要素,推广先进的选拔、退出机制。但亦不必强制性规范,而应为地区的管理文化差异留下适当的灵活空间,其中部分规则成熟时可以作为强制性规范在全行推行。

上级行强化支行负责人考核评价与激励的规范性和透明化。鉴于支行负责人的独立性较强,如果评价和激励不到位,势必影响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进而影响支行的竞争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所以,透明度和规范问题应该重点在省分行层面来规范和引导,从中西部地区目前二级分行管理层的现状来看,精细化思考能力强的管理人员较少,更多得益于一把手的营销或其他方面的管理能力,而支行负责人人选往往取决于二级分行一把手的态度及其认可机制。为此,省分行可从考核评价和激励的导向、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而不是具体人选的选择方面进行干预或具体要求。实际上,只要能够做到评价标准、程序和结果的相对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助于促进这些标准和程序的相对科学、合理和公正。

妥善解决机构集体绩效考核与支行负责人个人绩效考核的关系。对于因地区经营环境、团队和业绩造成的经营绩效水平差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行长个人绩效,尤其在经营环境差异存在下并不能区分支行负责人本身的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工作努力程度。总行层面有必要探讨和指导支行机构绩效与负责人管理绩效的关系,精细化测评支行负责人个人能力和绩效的指标和流程。设计较为科学的权重和指标来区分集体绩效与行长经营管理能力的关联关系。

支行负责人异地任职及任职期满交流机制甚为必要。从基层行的实践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现实――人情和关系在基层的影响在比制度和机制的影响更大,为了强化支行负责人的自我约束,减少外部人情和关系对管理有效性的干扰,有必要强化和严格执行支行负责人的异地任职、任职期满交流的机制。由于支行工作人员相对较少、监督约束机制简单、管理透明度相对较低,更有必要严格落实异地任职和任职期满交流机制。尽管支行在人事权、业务权、财务权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其与客户及其资金、信息,以及银行的各种单据、凭证直接接触,这些环节中的管理疏漏往往足以酿成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因此通过异地任职和任职期满交流的配套审计机制有助于警示基层机构负责人以识别风险因素和防控违规风险事件的发生。

逐步把支行负责人的管理品质、能力的精细化监测、分析纳入到支行负责人的选拔、考核和晋级中。支行负责人对机构的影响力远远超出较高层级机构的负责人,他们个人的品质、能力更需要精细化测评。为此,总、分行可以逐步建立健全支行负责人的违规、业绩发展情况积分机制,这种积分可以在行内一定范围进行公示,强化支行负责人管理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省分行和二级分行应切实把合规性累积评价作为基层机构负责人选拔、调整和晋级重要依据,对于业绩长期平平甚至违规事件频发的负责人应及时进行调整,对于业绩优秀且内控案防先进的支行负责人应及时给予激励。

逐步建立支行负责人管理员工违规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对违规事件当事人和机构进行管理能力和合规文化、合规意识的测评与检视,主动发现潜伏违规风险现象甚为必要。要促成支行负责人观察和关心员工生活细节的习惯,尤其是员工的大宗资产交易、不良行为表现、违规违纪行为的动态情况。对于可能潜伏违规风险的情形,应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谈话,必要时做出警示。支行负责人要关心员工的生活困难,通过困难的询问和帮助、协助化解困难来感化员工,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负责人要培养和树立公正、公平、正派、敬业的形象,以培育基层分支机构小环境的正气,压制不良、不正之风。尤其在纪律和规章的遵守方面,管理者必须率先垂范,并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要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加强对信用环境差的支行及其负责人的合规管控,并构建相应的重点关注和警示机制。针对经济环境相对落后、政府服务配套环境较差、信用环境缺失的地区,上级行应该有相应的特殊合规管控机制和举措,对有关支行负责人的选择和更新方面给与赋予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一些金融诈骗案件,往往有团伙支撑,这种团伙的成长和发展往往与司法、治安环境较差有密切关系,以高利贷为温床的存单(折)诈骗案、票据诈骗案都与长期得不到打击的作案团伙、作案链条滋生息息相关。对于这些环境中的支行,需要上下级行的联动,甚至在对支行及其负责人的考核、评价指标设置和导向方面可以差别化对待,不宜过度追求市场竞争指标的实现,而应该强化合规管控导向。

重视规划支行负责人资质管理及培养培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总行层面有必要逐步规范支行负责人任职的资质管理标准,可以结合全国范围的差异性适当差别化准入条件,尤其是资质管理中核心风险控制理念和技能应该建立适当的测评体系。在支行负责人的资质管理及培养中,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支行管理中的风险和营销管理要素的梳理和提炼,以强化资质测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也便于通过培训、测试来强化这些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全行统一实施资质管理的规范之前,省级行层面可以尝试辖内的试点性规范。基层机构负责人的培训内容必须精细规划,既包括针对性的综合管理技能、案防知识,也需要营销和新业务新理念方面的培训,亦有必要聘请系统内具备先进管理业绩的负责人介绍经验、讲解案例;同时建立岗位观摩培训、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基层负责人的短期交流机制、落后行与先进行的负责人现场交流或共同培训、互动机制等;省级分行层面有必要培养一些综合素质良好的大学生到基层机构锻炼并逐步输送到支行负责人岗位上。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山西分行)

上一篇:商业银行数据治理与应用 下一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