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的周长”教学谈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时间:2022-06-15 04:14:00

从“圆的周长”教学谈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前不久我听了两节“圆的周长”的课,同样的内容,但两位教师教学观念不同,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也不尽相同,效果也相差甚远。比较这两节课,谈谈自己对“探究学习有效问题”的看法。

案例一: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测出直径1分米、2分米、3分米圆形纸片的周长。一组用直尺测量,二组用线绳测量,三组用皮尺测量。

生:同桌合作测量。

生1:我们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出直径是1分米圆形纸片的周长是3,25分米。

生2:我们用线绳绕着圆一周,然后测量线绳的长度,得到直径2分米圆形纸片的周长是6.43分米。

生3:我们用皮尺绕着圆一周,得到直径是3分米圆形纸片的周长9.51分米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直径1分米、2分米、3分米的圆的周长,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测量的结果完成手中的表格。

生:小组合作完成下表:(教师巡视,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案例二: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出示一个直径是15厘米的圆形纸片)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个圆,估计一下它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生1:大约30厘米。

生:2:大约40厘米。

生3:大约45厘米。

师:那么这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厘米,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1:用线绳绕着圆一周,然后将绳子拉直,测量线绳的长度就得到我们手里圆的周长了。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用这种方法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生2:线要拉紧,这样测量的结果才会准确还要记住起点,最后还要回到起点。

生3:用线量太麻烦了,不如直接用皮尺来测量。(生3演示测量方法)。

生4:用直尺也能测量出圆的周长,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能测量出它的周长。

师:刚才同学们的测量方法虽然不一样,但这些不同的方法中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你知道吗?

生:思考后,一生回答:都是把圆的周长拉直了。

师:说得好,就是把曲线转化成直线测量,也就是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

师:我们找到了测量方法,那我们就动手测量出这个圆片的周长吧。请同学们拿出红色圆片,它和老师手中的圆片是一样大的,从工具袋中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它的周长。(同桌合作测量,教师巡视)

生:展示测量结果。

师:多媒体出示:

这个圆的周长能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周长?

生:不能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测量,只能根据计算公式来计算。

师:是啊,我们要想办法推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直径、半径有关。

生2:我发现半径越长这个圆就越大,圆越大周长就越长,所以我也认为

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直径有关系。

师:那么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我们来回忆一下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怎样的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

师: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没有这样的倍数关系?

生:应该有。

师:那么你们猜猜他们之间会是几倍的关系?

生1:2倍。

生2:4倍。

生3:3倍。

师:我们猜测要有依据,想一想能是2倍吗?

生4:我们认为一个圆的周长不可能是它直径的2倍,因为周长的一半比它的直径长,所以周长比它的直径的2倍要长。

师:那么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直径的倍?怎样来验证呢?

生:量一量圆的周长与直径,再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师:好,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验证。在学具袋中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圆形纸片,和一张记录单。小组要分好工,测量要尽量准确。

生:小组合作测量,并填写记录单。

反思:

一、创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方向,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案例一中,看似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其实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走,每个环节甚至是操作都被教师控制住,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测量圆的周长的工具是教师规定的,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也是教师指令学生进行计算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当“操作工”,而操作过程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的太死,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就能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挑战性,失去了探究学习的意义。而案例二,在探究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时,教师出示了一个直径是15厘米的圆片,让学生猜一猜它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当学生猜测后,教师提出“那么这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厘米,如何来测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究的空间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

二、关注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

任何学习,贵在掌握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助于增强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从而更加自主的探究新知。小学生虽然天生就有探索的意识和热情,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有限的,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观察猜测、综合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数学学习方法。

案例一中,“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是指令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得出。而案例二中,当学生根据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边长的4倍这一关系,猜测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也有倍数关系时,教师没有立即让学生进行验证,而是让学生进一步猜测:“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会是几倍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要有依据。在学生猜出在3倍和4倍时,教师提出“那么圆的周长到底是它直径的几倍?怎样来验证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实践检验(通过计算进行验证)——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和它直径有几倍的关系)——结论(推导出计算公式),这一过程体现了获得新知识的一般方法。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足够探究的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就能在探究中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数学课堂就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谈谈职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下一篇:朗读“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