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彰显活力

时间:2022-06-15 02:31:59

摘 要:通过课堂观摩、研讨交流及分析总结,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把握宋集乡初级中学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如何更加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

在2015年我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笔者观摩了12位教师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于数学教学的课堂,多位教师富有热情、勇于创新的精神,准确把握课标、个性鲜明的教学设计,充满活力、师生共同探索的课堂实践之令人称赞。本文,笔者通过与教者交流,组织研讨总结,对课堂教学点评,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信息技术之于数学课堂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1.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来体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呈现出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氛围。这样的情境创设在如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

片段1:七年级上册《垂直》的教学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过程: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垂直的标志,观察图片中两直线垂直的形象。

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操场上垂直的线、黑板的角、方形花坛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观察有什么样的特点,并尝试定义“垂直”。

教师再通过Flash演示一连串常见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笔者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对生活中图标的举例,学生的热情很快地就被调动了起来,这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可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内容丰富而富有意义。

2.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有关数学研究对象和过程,帮助学生认同有关数学概念

在课堂问题解决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更多图形的组合,要求学生进行识别或者分解,并可以在屏幕上将其分解与组合的过程呈现出来。再如,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反射等几何变换,也可以在屏幕上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

片段2:《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的一个教学活动环节:

师:请你和同桌进行合作,用手上拿到的道具来搭一搭小鱼,你有怎样的发现呢?试着填写下表,交流你的思考。

同桌合作开始。(教学课件出示下图)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搭符合一定规律的“小鱼”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思考所搭“小鱼”中火柴棒的个数与“小鱼”条数的关系,借助于信息技术运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构建新知识。

在本次活动的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分解图形的组合,笔者观察到在分解的过程中,先从小鱼头部数六根作为一个循环,依次向后数,再加上尾部的两根;又展示了通过从尾部数六根一个循环,依次向前推,加上最前面的两根。从具体的数个数到思考火柴棒数的变化规律,学生从数的变化再到图形的变化,揭示火柴棒个数的增加规律是匀速增加6根/条,最后得到,当小鱼的个数为n时,火柴棒数为6n+2,并得到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本活动借助于多媒体直观又有效地展示出来。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一些比较费时的教学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快速高效等优点,因而可以代替人们进行烦琐的计算、绘图,实验等,从而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以从事更有价值的观察、反思、探究、决策、推理、问题解决等实质性的数学活动。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的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必须经过列表和作图这比较烦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这样一节课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函数的性质,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地完成这些不得不经过的活动。

通过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使我感受到其中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可以增强课堂内容密度,强化学生思维整合度,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思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理性思考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是万能的。例如,上面提到利用计算机可以直观地呈现有关数学研究对象、过程或者进行直观的细分演示等,但一般情况下,经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之后学生可能更易于理解。电脑呈现必须基于学生活动基础之上,作为对学生亲身活动的补充,或者学生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佐证。

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笔者所教的课堂中也出现过用多媒体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多媒体课件来贯穿整个课堂,忽略了传统教学工具的作用,还存在着一些课堂过分的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美观与否,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任何教学形式都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任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是这样,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服务于具体课堂教学定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并据此来设计优秀的教学环节和流程。

参考文献:

[1]马复,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克诚.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及其运用[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 下一篇: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