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打酱油”的孩子

时间:2022-06-15 01:39:35

出版社的朋友邀我为他正在编写的书稿组织材料,催得十万火急,我因此关门闭户地忙碌了若干天。这一天刚登上QQ,就有几个朋友过来催我去天涯的散文天下看看。我心头茫然:又出了什么事啦?C好像憋了一肚子怨气,一迭声地嚷:快去快去,去了就知道了!D倒是快人快语:嗨,江湖又出封杀令啦!我大惊,赶紧进入论坛,果见众人正在围攻一个小女孩,其中不乏老朋友们的熟悉面孔。但是细看,这围攻的阵营中又隐隐分出两派,这两派中间又夹杂着一些表情模糊的脸。我挤在人堆里看了半天,差不多等同于大海捞针,才算把E要我看的他的那段跟贴从里面打捞出来。E的跟贴措词颇具水准,先是表明了自己的正义立场,接下来才恳请大家看在小女孩年幼无知的份上,放过她一马,容她悔过自新。E很聪明地隐去了这女孩与他的现实关联:她是他儿子的老师的女儿。而F仍在对我感慨:没想到文坛上屡见不鲜的抄袭个案在此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件,网络简直能逼死人啦。整个事情看起来简单又复杂,加之E的“在场”,我无法仅仅把它当作一次网络案件。当下我默不作声,沿着原路退了回来。

我这边刚退出天涯社区,G过来问我:跟贴了吗?我说没,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好。再说这事情我还不太了解,冒昧发言,恐不妥当。他说,哈哈,原来你去打酱油了啊!

什么打酱油?我莫名其妙。

网络每天都在爆出新名词,但我“闭关”只不过半个月,已经不知秦汉魏晋,这简直让人恐慌。

弄明白“打酱油”究竟为何物之后,我不禁感叹汉语的幽深与玄妙。据说该名词起源于一则电视报道。因为当时的xx门事件,广州电视台在街上对市民进行随机采访,问及一位男性市民,他答: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酱油男”的称谓由此风行一时。又因有贾平凹先生著文在先,说是夫出差在即,想与妻亲热,碍于孩子在旁,便打发孩子去打酱油,又特意给拿了个大口浅底的盘子。此文流传甚广,我前几年看到,不禁失口而笑。想不到眼下它风靡网络,延伸出这么多含义丰富的指向和隐喻。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各种消息和传闻在网络上铺天盖地。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某日夜半时分,我的女友H的网友转给她一个贴子,是震区某乡镇居民质问当地官员的文字,措词激烈,女友看后自然义愤,当下转贴到了自己的博客上。第二天一早,她进入博客,新贴的博文居然不翼而飞,让她几乎怀疑昨夜的事情只是一个梦而已。惊魂甫定,她跑来问我,谁有这样的权限,能删掉她的博文?我说,不知道啊,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但我想这里面必有隐情。远隔千山万水,诸如此类的文字我们难辨真假,谁知道是不是反动分子趁机造谣滋事?而一个大型网站的管理员这样做,必然已经澄清了事实真相或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明确指示。为大局计,删了也是好事。以后遇到这样的贴子,绕行是上策。

话是这样说了,轮到我自己的时候,还是对一些事情看不过眼去,写了一篇有关莎朗・斯通的短文贴在博里。这个女人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了一句有辱中国人民的话,暴露了她的愚蠢和无知。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在这样的辱蔑面前无动于衷,问题是群情激愤地封杀一个女演员到底有什么意义?中国人首先应该反省自己的弱点,这才是强国之本。此文贴出,朋友们纷纷向我示警:值此非常时期,说话作文千万注意,别不小心捅了马蜂窝,陷自己于不利之地。一个人这样说时我还不以为意,但反馈回来的信息渐多,虽然也零星夹杂着一些赞同意见,我还是有了一点后怕,觉得自己的举动当真有点胆大妄为的意思。

这不怪我和我的朋友们,网络实在过于强大,并且由于它的互动性质,网络话语权实质上同时掌握在亿万个人的手里,而这亿万只箭镞无论锐利与否,都足以把一个人变成一只超级刺猬。所以,如果缺乏足够强韧的心理素质,没有谁敢于主动挑战这个危险的靶心。多数时候,不是我们自己喜欢“打酱油”,而实在是世界让我们变成了那个打酱油的孩子,捧着一只大口浅底的盘子。盘子里的生活和安宁来之不易,让我们不得不避开危险和敏感区域,一步一步,走得如此小心翼翼。

上一篇:网络媒体的发展与管理 下一篇:网上银行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