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亲政策看唐对吐蕃的军事情势

时间:2022-06-15 01:18:02

从和亲政策看唐对吐蕃的军事情势

摘 要: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初兴起在今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民族,吐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其向唐朝西北地区的扩张,直接地影响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包括唐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攻防体系。吐蕃建立了一种以军事民主制为特点的军事制度,使其在唐蕃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胜多败少。唐王朝因此也不断改变着在西北地区的攻防体系,同时,把和亲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来弥补唐朝军事力量上的不足。

关键词: 唐代 吐蕃 和亲 军事体系

唐朝建国初期就确立了“和亲而使之”以“令其畏威怀惠”[1]的和亲民族政策。这种以和亲为手段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在位时表现得更加明确。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薛延陀部夷男向唐请婚,唐太宗为解决这一事件,与大臣房玄龄进行了一次讨论。太宗认为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唯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灭除凶丑,百年无事,此一策也;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房玄龄则认为“和亲之策,实天下之幸甚”[2]。由此观之,在这一时期,唐王朝欲以和亲为手段,通过对少数民族的拉拢,旨在“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为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长久之策”[3],以建和亲之议。

唐贞观八年(634),吐蕃正式遣使臣与唐通好,从此拉开了唐与吐蕃交往的历史。但是,此时的唐蕃关系还没有进入一个平等的政治交往环形中。吐蕃是唐王朝西南部的又一大强盛政权,其如《新唐书》论赞所论述,在四夷中“惟吐蕃、回鹘号强雄,为中国患最久。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4]。但是此时的唐王朝对吐蕃不甚了解,包括其军事实力。故此时唐王朝对于突厥和吐谷浑的注重程度远远超在吐蕃之上。在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后,封诺曷钵为吐谷浑王,并“以宗室女为弘化公主妻之”。[5]相反,对于同时来朝请婚的吐蕃,唐王室则不加理睬。然而,从后来的情况看,由于对吐蕃一开始时的歧视,使这一时期的和亲——尤其后来唐王朝对吐蕃的和亲——明显地带有巨大的被动性和不平等性,这也集中体现着唐朝统治者企图继续维持西北统治地位的无奈。

吐蕃使臣在出使碰壁之后,将唐不嫁公主的原因归结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于是对松赞干布说道:“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6]所以,松赞干布率领羊同等国军队共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之后又攻取了党项、白兰诸羌,并挟兵二十多万围松州,再次向唐朝请婚。然而这次的请婚,已不再表现得如之前那么恭敬了。松赞干布与使臣的一番话,就可以明确地分析出这一点。他说道:“若大国不嫁公主于我,即当入寇。”[7]随后,吐蕃便开始向松州进攻,松州都督韩威为其所败。唐王朝面对吐蕃的强大攻势,也意图一举灭亡之,于是派遣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以及刘兰兵分四路共击吐蕃,才使得吐蕃败于松州城下。

这一事件之后的唐蕃政治关系才真正开始。同时,政治的不平等性和军事情势上的倾斜促使唐蕃统治者开始谋划各自的利益,青海作为唐蕃关系中五条动脉系统的心脏地区,[8]成为这一时期双方关系的焦点。对吐蕃而言,攻灭吐谷浑是其夺取唐河陇、西域甚至是更大范围势力区域的先决条件。而对于唐王朝来说,维护吐谷浑的存在,保持与强盛吐蕃的和好是实现其在西北继续经略的前提。由此之故,贞观十五年(641),唐王朝以宗室女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以此举缓和唐蕃以及吐谷浑和吐蕃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蕃间的友好关系达到了顶峰。至此,唐蕃交往中出现了一次较长时期的友好往来。

赤德祖赞即位之后,便向唐王朝再次请婚。中宗景龙元年(707),唐以吐蕃“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思托旧亲,请崇新好”,并且和亲可以使“边土宁晏,兵役服息”[9],便以宗室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睿宗景云元年(710)金城公主入藏。此次和亲,是继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之后的唐蕃和亲史上又一奇葩。但是,通过和亲,吐蕃假托为金城公主请汤沐之地,阴谋取得了与唐朝一直激烈争夺的九曲之地(今青海河曲)。史称九曲之地“水甘草良,宜畜牧,近与唐接”。显然,对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王朝,能获得这么一块土地绝对是如获至宝,因而“自是虏益张雄,易入寇”。[10]吐蕃通过这一狡诈手段,使得这次和亲让唐朝在军事之外,政治上又一败再败。

唐王朝贞观九年和十五年的两次与外族的和亲,都是唐王朝在民族政策上做出的重大调整,也是转化唐在西北军事情势中复杂被动位置的必要手段。将吐谷浑放置在唐蕃西北的争夺中进一步分析唐蕃关系,可以发现,唐在这种不平等和被动的和亲状态下,最初意图建立起来一套拉一伙,压一伙,最终合收旗下的攻防措施。进而维护其在陇右、河西以及西域地区的统治,并因之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王朝西北统治的政治军事体制。但是,伴随着吐蕃在这一过程中的复杂表现,唐王朝的这一措施只是创造了短期局部的安宁,并不可能发挥长久的功效。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其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顿时出现“西戎之地,吐蕃是强。蚕食邻国,鹰扬汉疆”[11]的局面。面对吐蕃无休止的扩张,唐朝新的统治者也欲遏制这种势头的蔓延,以维护其在西北的统治。但是,以薛仁贵在大非川的大败为开始,安西四镇的多次弃置[12]为标志的唐王朝西北军事优势的不断失落却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是在武则天执政后期以及玄宗执政前期,唐朝统治者还是没有放弃夺回西北地区攻防优势的行动。面对吐蕃的连续进攻,唐朝统治者改变其在西北的攻防体制,也建立了新的军事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

[2]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铁勒传:5345.

[3]册府元龟(卷九七八).外臣部·和亲一:11486.

[4]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吐蕃下:6109.

[5]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吐谷浑传:6227.

[6]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吐蕃上:6073.

[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上.中华书局:5221页.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吐蕃上.册府元龟(卷九七八).外臣部·和亲一.[明]索难坚赞著.刘立千译.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2.

[8][日]松田寿男.周伟洲.吐谷浑遣使考(下).西北史地,1981,3.

[9]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上).吐蕃上:5227.

[10]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吐蕃上:6081.

[1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吐蕃下:5267.

[12]就安西四镇的弃置时间及次数问题,学术界意见和看法不统一。主要有“三置三弃”、“四置四弃”、“五置五弃”等几种说法。具体可参见郭锋所著《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等.

上一篇:试析中考试题对历史新课程理念的实践 下一篇:如何美读经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