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与抗生素对比治疗牙周病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14 11:20:17

摘要: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牙周基础治疗+六味地黄丸)64例和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抗生素)66例,探讨两组在治疗前后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改变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BI、PLI、PD、CAL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BI、PLI、PD、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以上四项指标均出现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以上四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牙周炎;六味地黄丸;抗生素

牙周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牙周病成为感染病灶,将导致和加剧某些全身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牙周病的发生主要是牙菌斑的形成致使口腔生态失衡,局部免疫力下降引起的。有研究显示[2],抗生素对于牙周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抑制及杀灭致病细菌,治疗牙周病常规选用牙周洁治配合抗生素等药物口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3,4]:六味地黄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笔者用牙周洁治等基础治疗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牙周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014年门诊已确诊的成人牙周炎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70例;年龄30~67岁,平均(41.2±4.3)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2.1±0.8)年。随机分成实验组(六味地黄丸组)64例和对照组(抗生素组)66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1月未使用过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1.2诊断标准[5] 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边颜圆钝且不与牙面贴附;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袋内溢浓;牙龈出现不同程度松动,X 线显示,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1.3药物来源及方法 实验组选择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口服,每次8丸(相当于原生药3g)3次/d,连服1个月,对照组口服甲硝唑0.4g,乙酰螺旋霉素0.2g 2w,治疗期间常规牙周洁治。患者3个月、6个月复诊检查,医师指导用药。

1.4指标测定及统计学方法 对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 采用 Silness LOe提出的菌斑指数,用目测加探查的方式,记录龈缘附近菌斑的厚度及量,分四个等级:无菌斑为0分;目测时没有发现菌斑、使用探针检查时有少量菌斑为1分;目测颈缘菌斑并延及牙面,但是不超过牙面1/3的为2分;颈缘菌斑并延及牙面,且超过牙面1/3的为3分、龈沟出血指数,龈缘和龈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不出血的为0分;龈缘和龈外观健康,轻探龈沟后出血的为1分;牙龈因炎症发生颜色改变,无肿胀或水肿,探诊出血的为2分;牙龈因炎症有颜色改变和轻度水肿,探诊出血的为3分;牙龈不但有颜色改变肿胀并明显肿胀,探诊出血的为4分;牙龈颜色改变,明显肿胀,有时有溃疡,探诊出血或有自动出血的为5分、探诊深度:用牙周探针以20~259的压力沿牙长轴方向插入龈沟底部。对下中切牙唇侧近中、中央和远中三点进行测量,分别记录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在测量牙周袋深度后,当探针尖沿牙根面退出时,探寻釉牙骨质界位置,测得釉牙骨质界到龈缘的距离,将袋深度减去该距离即为附着丧失的程度等,相关牙周临床指标进行检查记录,由同一位临床医生用一个带标记的牙周探针完成。以牙齿为单位进行统计。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前、3个月、6个月的临床指标比较。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以P

1.5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所有症状均消失,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炎症消退,牙龈肿痛消失,无炎性渗出物,牙周袋消失或变浅(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患者治疗前后SBI、PLI、PD、CAL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BI、PLI、PD、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以上四项指标均出现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以上四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疗效比较 3个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3.13%(2/64),出现腹满、便溏、食欲不振,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32.81%(21/64),以恶心呕吐为主,患者主诉头晕。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疾病,是导致牙龈出血、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甚至牙齿脱落,严重影响咀爵及消化功能。目前认为,牙周病的发生是细菌侵袭与机体防御功能之间动态平衡失调所致[6],西医多采用抗生素及局部治疗,以甲硝唑等药物口服为常用:甲硝唑别名灭滴灵,是人工合成的硝基咪唑类的衍生物,它具有杀灭厌氧菌的效果,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螺旋体等,具有抗滴虫病、阿米巴病和广谱等作用,是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7],可杀除口腔大部分的厌氧菌,在牙周组织中的浓度比较高,口服 0.4g/次,在龈沟液中的药物浓度足以消除相关的病原菌,从而达到治愈目的;乙酰螺旋霉素是螺旋霉素乙酰化衍生物,属与半合成的大环内酯抗生素,毒性低,不良反应小,乙酰螺旋霉素0.2g就能有效地抑制黏性放线菌、产黑色素拟杆菌及螺旋体。甲硝唑、乙酰螺旋霉素长期用药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致口腔内菌群失调,故单纯使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并不理想[8]。中医认为该病属于"齿豁""齿挺""齿衄""齿动摇"范畴[9]。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因是:外因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邪,以及饮食不节,胃内蕴热,再挟外邪化火上蒸于口,引起齿衄,龈肿等症;内因是由于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特别与肾气盛衰有关:"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这是肾与牙齿有密切关系的主要依据,发病的部位是胃、肾、脾。涉及的经络部位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和冲任二脉。许多研究[10]发现,中药六味地黄丸所具有的补肾作用,在现代医学中即为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增强勉疫功能之效果。中医学注重内因与外因、全身与局部的关系,通过脏腑的调节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人体的抗病潜能,减少发病机率。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的经典名方,它通过整体的免疫调节平衡作用,提高白细胞数量。六味地黄丸全方六味药,"三补""三泻",开合兼顾旨在补肾健齿[11],有修复作用[11,12],周坤福等研究表明[13],六味地黄丸对牙周病的治疗具有提高机体良好的抗 DNA 损伤作用,可能是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人类退变实际上是全身器官功能逐渐降低的过程,中医认为肾虚是退变的主要原因,而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延缓退变的作用,中医治疗牙周病注重调理内在因素以治其本,可改善机体状况,防治老年性口腔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维护牙周组织的稳定性,改善和消除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防止骨质疏松,促进牙槽骨再生,改善咀爵功能,故治疗牙周炎疗效甚佳。

3.2本研究中实验组牙周袋探诊深度减少和附着增加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PLI、SBI、PD、CAL均低于对照组(P

3.3大量的研究[14]证明了宿主防御反应,或者说宿主对牙周的易感性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及疾病进程和转归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消除宿主的防御机制,则该个体可能不发生牙周病,仅仅是出现轻度炎症;而易感的个体受到牙周致病菌的破坏侵袭,会发生较为严重的牙周组织破坏,其病因大概分为局部、全身这两种因素。局部因素中牙菌斑细菌及其产物是牙周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引发牙周病不可少的始动因子。主要是口腔卫生不良,微生物的作用,牙结石刺激,特别是齿龈下牙石危害性最大;全身因素与营养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因此,治疗牙周病首先要先作洁治等基础治疗及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本文采用牙周洁治等基础治疗配合,疗效肯定(见表2)。

牙周病最好的预防是口腔卫生和牙周组织锻炼,有意进行牙的清洁和运动(如:叩齿、牙周组织按摩等),目的是减少病因,促进牙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牙周组织营养,延缓和阻止牙龈萎缩,尽可能地保全牙齿功能。

参考文献:

[1]肖健平,谭葆春,吴文蕾.南京地区中老年牙周炎患者牙齿缺失情况调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29(4):542.

[2]路瑞芳,徐莉,冯向辉,等.侵袭性牙周炎基础治疗中不同时机口服抗生素的短期疗效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47(11):666.

[3]何宗发,张贵林,卢素林.六味地黄丸对阴虚动物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成药,1999,21(11):586.

[4]沈烈行,徐瑞泽.六味地黄丸药效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3,14(5):108-110.

[5]胡壮,沈海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牙周炎7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3):33-34.

[6]齐宋正.中医对牙周病的一些认识[J].北京口腔医学,1998,6(1):39-41.

[7]刘国庆.牙周炎选择性应用抗生素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03,32(6):766.

[8]张文康.牙周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5.

[9]杨沛青.牙周病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5.

[10]曹采方.牙周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1.

[11]何宗发,张贵林,卢素林.六味地黄丸对阴虚动物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成药,1999,21(11):586.

[12]沈烈行,徐瑞泽.六味地黄丸药效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3,14(5):108-110.

[13]周坤福,王月艳,赵凤鸣,等.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1999,20(1):244.

[14]孟焕新.牙周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

上一篇:GJB2基因突变组与正常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助听... 下一篇:嘉兴市新兴街道妇女TCT宫颈癌筛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