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14 08:39:15

论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学生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何使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富有成效一直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此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对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周娟娟(1984-),女,湖北监利人,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罗燕红(1965-),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广东广州51009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35-01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Si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很快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影响与其密切相关的教育学,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启示。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它把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而建立了一种心理学研究的“健康模型”。积极心理学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建构未来,保持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它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心理特征,如宽容、智慧灵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等,以期找到一个培养个人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的途径;第三,从群体层面看,它涉及公众的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简单、生硬,过分强化学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在很多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眼中,中职学生品行恶劣、难以管理。因此,他们在教育学生时,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一旦出现问题,也多采取责备、批评的方式。更有甚者,一些学校采取了军事化的管理来杜绝问题的出现,这样做虽然表面上赢得了太平,却忽视了平静背后的隐患。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学生应从关注他们的“缺点”转为关注其“优点”,从而欣赏它,那么优点和整个人都会增值。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错误和缺点的过分关注、强调,会使他们忽略体验积极的主观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很难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的幸福、乐观地构建未来以及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2.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中职学校的领导多关注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因此,很多学校最担心的是学校校园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都希望培养出遵守纪律、听话、顺从的学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公众品质,即培养他们作为公民的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等,以达到企业所要求的人才标准。往往在现实中,学校的评价标准落后于现实的需要,依旧以传统的“三好”标准来评价学生,即“学习好”成为首要条件,而“品德好”被理解为人缘好、老老实实不惹事,“体育好”被曲解成运动技术好。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且途径不全面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成长的烦恼,如人格发展、意志力培养、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的培养等。因此,需要得到一些外界心理教育方面的指导,而很多中职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学咨询人员,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或者把心理咨询等同于一般的学生行为规范管理。

另外,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也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疾病模式”为指导。这种模式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主,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强化了学生身上存在的消极方面,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潜力与优点。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了不一定会快乐,停止了抱怨不一定会行动,心理咨询和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一个人“从不积极的被动的受害者”变成“一个主动的人”。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

1.转变观点,树立积极的意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疾病模型”,中职学生是一群问题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如何阻止他们出现问题。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健康模型”,它认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优点,而不是缺点,至少把优点和缺点看的一样重,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这需要学校领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消除传统的“疾病模型”的影响,树立“健康模型”的观念。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建立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重视发展性评价,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为学生确定个性化、“有用即人才”的评价标准,使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获得自尊、自信,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练就一身“硬功夫”。

2.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需要在活动中完成,因此,把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引入中职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选择以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幸福能力观”为课程主题,同时配套相应的心理训练课,如体验交往的快乐,做情绪的主人等,以巩固积极心理教育学科课程所学的有关知识,把心理知识通过运用变成个体的心理品质。

(2)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在平时的团委学生会活动、班级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论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素质。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的因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他们积极的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教学内容积极向上。积极心理学注重对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的体现“积极”。尽可能迎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积极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充满信心,过着快乐而又意义的生活。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一个拥有春天的生命,才能引导另一个生命创造自己的春天。因此,教师首先自己要有积极的心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心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这要求教师尽量在课堂中使用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体验、快乐等,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4.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管理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说明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发展的总体设计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影响者。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环境可以改变人。这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首先,班主任要制定积极向上的规章制度。其次,班主任要优化班级管理方式,不应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而要改变评价策略,使不同学习层次上的学生都能超越自我,不断进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班主任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用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

5.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对学生进行管理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注重学生公共品质的培养。学生群体品质的形成,不仅受到学校同伴的影响,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形成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充分考虑到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尽最大的努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合理吸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总之,学校要尽可能地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完善积极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以有效开发,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书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

(6).

[3]金巧兰.论积极心理学在职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4]杨变云.积极心理教育:中学心理教育的重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5]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6]纪聪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生管理[J].机械职业教育,2010,(3).

上一篇:探讨台湾科技类大学英语专业实践课程 下一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