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改革中的价税财联动

时间:2022-06-14 08:03:17

古代改革中的价税财联动

公元前686年冬,寒风刺骨,满地冰霜,一群官兵押着辆囚车,冲风冒雪,急速行走在从鲁国到齐国首都临淄的大道上。囚车里坐着的叫管仲,在此前的齐国内乱中,他为公子纠争夺王位,刺杀公子小白,可惜一箭射在了小白的衣带钩上,得逃大难的小白最终取得胜利,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为报一箭之仇,命人将逃亡鲁国的管仲押解回国。

管仲被押回国后,齐桓公召见他,对他说:“你论罪当诛,但是听鲍叔牙说你很有才能,那你就先跟我说说治国的道理,如何才能解决齐国当前的困境。”后来,管仲一席话,听得齐桓公连连点头,十分满意,于是斋戒十日,拜管仲为相。

管仲究竟为齐桓公开出了什么样的药方,一下从死囚直接变成国家的宰相?他又会把齐国带向何方?

改革方案

管仲给齐桓公开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改革相互配合的全面改革方案,作为商人出生的管仲,尤重视经济的发展,其财经改革最为突出。

管仲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其改革也从富民入手。首先是减轻人民赋税负担。他减轻了农业税,改为两年一征,并按土地肥沃程度和当年收成调节税率。减轻山海池泽之税,但是实行季节性开放,既让人们能够利用自然资源,又能防止过度开发,保护自然环境。关市之征减到五十取一,后又改成只统计而不征税,促进商品流通以富民。

其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宫廷用度和行政经费,增加“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等辅助生产和“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惠”的社保项目支出。如此“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人民就能安心生产了。

但管仲认为税收的刺激作用有限,还要运用价格刺激,只要谷价上涨到足够高,农民毋须强迫,就会自觉起早贪黑的干活,邻国的粮食也会“如水之就下”流入本国。他实行“平准”之法调节市场价格,即通过建立粮食等物资储备,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在调整物价时适当提高粮价,让农民获益,刺激粮食生产;提高奢侈品价格并鼓励富人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管仲还注意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认为粮食价高则万物价轻,钱轻则万物重,人君只要调节好货币、粮食、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天下可定”。

以上政策必然导致国家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管仲又从多方面增加政府收入,一是实行盐铁专卖制度,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通过对人民必须的盐和铁的专卖,来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是通过价格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达到“一可以十,十可以百”的财政收入效果。此外,还有开征房产税,“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

在管仲的治理之下,齐国民富国强,成为春秋首霸。一百年后的孔子还在说:“民到于今受其赐。”

联动的艺术

《诗经・齐风》里用“东方未明”“颠之倒之”“倒之颠之”来形容当时齐国经济凋敝、税源萎缩、贫富分化加剧,人民困苦无依的混乱局面。当时改革的目标有三:一是增加国家收入,化解财政危机;二是减轻人民税负,刺激经济生产;三是扩大公共支出,缓解人民苦痛。增收、减税、扩支,这样三大目标之间,骤然一看,相互之间是很矛盾的,但这就是现实的要求,是不能不面对的困境。管仲就是在这样的三元悖论逼迫下,探索出一条价、财、税、金融联动的改革方案,他称之“以轻重御天下之道”。

轻重之法用今天的话就是通过政策调节价格、税收、财政、货币的结构,以促进经济发展、物价稳定、财政充裕、民生幸福。这个调节,不是单项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视时而立仪”,不仅调整各单项之间的整体结构,也调整每个单项的内部结构,每个调整都动一发而牵全身,产生联动效应。如税收,既减轻农业税、商业税,又开征房产税。既对贵族的私田统一开征农业税,又按照田地肥沃程度收成情况调节税率;既开征房产税,又为贫困户兴建提供住房;既为民众提供社会福利,又着重振困救急;既促进市场流通,又对盐铁实行专卖;既要提倡节俭,又要在水旱灾害时大修宫殿以给人民工作机会……所有的调整都是按照“既…又…”模式,因时因势权衡轻重而动。

西方经济思想总是“必须…才能…”的线性思维,而管仲却是“要实现…则既需…又要…”的联动互济思维。西方思维是一分为二,非此即彼;中国思维是一分为三,分中有合。古代中国哲人始终重视事物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关系,以求相互补充促进,用管仲的话说就是要调节好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合阴阳,而天下化之”。有如中药开方,一服药下来,要君臣佐使,相互搭配。前辈学者唐庆增认为他是重商主义,马非百认为他是重农主义,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市场放任主义的先驱,也有认为他是市场干涉主义的始作俑者,也有认为他是2600年前的凯恩斯,也有认为他是古代中国的供给经济学、货币经济学等等。从西方经济思想来看,管仲可以说集各种矛盾的学说于一身的大杂烩、四不像,不按常理出牌,但对管仲来说是“殊而用一也”,他关注的是财税、物价、谷物、万物、货币的内部结构和联动关系,通过建立土地、人口、国用、乡县、货币的统计系统,运用“衡”“准”“流”“权”“势”等手段,“调通民利”,以达到“富民”的目标。他相信“仓廪实则知礼节”,只有民富才能国富,国家才能大治。这样他的轻重理论由价、税、财的联动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综合联动。

继承与发展

管仲的改革思想经过后人整理和发展形成《管子》一书,是中国古典经济学的经典,诸子百家无不从中吸取经济学的营养,西学东渐之初也有将经济学翻译成“轻重学”,历代改革家也无不将之奉为圭皋,并不断有所增益。

在税制方面,战国时商鞅提出有条件减税,税收的增减成为实现政策意图的手段。如减农业税,重工商杂税以推行重农抑商;对耕作努力的减税,耕作不力的罚为官奴,强制劳动,以鼓励农业生产;对不愿分家的赋税加倍,以推行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因为古代以直接税为主,所以调节效果也相当明显。

在公共财政方面,汉代努力架构多元共担机制。一是以授爵、减免租税鼓励民间参与救济和公共建设;二是命令乡官“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王安石变法时采取学田制,就是划拨一定量的土地给地方学校,用地租支付办学经费。

在价格方面,后世多与国家储备制度相结合,建立“常平仓”制度,政府在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同时也建立起了粮食储备以备荒。同时专卖政策也得到不断发展。商鞅实行了更严格的盐铁专卖,不仅“寓税于价”,还“寓征于禁”。汉武扩展到酒专卖,唐代扩展到茶专卖。专卖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收入,但也有与民争利之嫌,受到很多批评。唐代实行专卖时已有所放宽,采用民制、官收加价后再转卖给商人自行贩卖。王安石变法时认为专卖品种不宜太多,张居正变法时不再主张专卖。对于通过货币政策来增加国家收入方面,由于国家总有扩大货币发行的冲动,很多时候执行得并不是很好。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称羡中国始终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但他奇怪中国经济好像处于静止状态,但却没有退步,没有荒芜的土地,也没有废弃的城市。中国比任何欧洲国家都富裕,金钱的价值比任何国家都高,而米价却比任何国家都低廉,公共建设、道路水利都要比欧洲国家好得多。中国就这样在GDP世界第一的位置上静止了3000年。中国古典经济学的智慧让中国度过了无数自然灾难和市场风险,其中也有很多教训,王朝的兴起与衰落。所有的这些都应该是我们的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前行时应该再回头看一看。

(作者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下一篇:家庭农场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