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结构研究

时间:2022-06-14 08:02:35

新课改下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结构研究

【摘要】 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在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其专业素质是以结构的形态存在的,专业发展的结构主要是专业信念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道德。新课改下课程标准当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自主活动,还包括师生对课程的共同构建,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结构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新课改及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 新课改 中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师 专业结构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结构之专业信念

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与基石。新课程改革,是在中华民族复兴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核心,并根据这一理念在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创新了全新的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并具备新课改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体会与反思,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重新建构自身专业信念的体系。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拥有政治的敏感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时政要闻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方针以及发展路线,还要深刻的明确了并具有新课改的精神相一致的专业信念,以时代的视角来对待自己平凡的教育工作,在平凡之中感受教育工作的伟大,才能积极地投身到新课程的改革实践当中。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结构之专业知识

新课改下,无论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选择教材的内容、知识呈现的方式,还有课程的结构、课程的评价都有较大的变化,体现出了全新的价值观念,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要做一定的调整。新课改下,中职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倡导的也是新的课程形态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既要掌握学科的知识,还要形成跨学科的全新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研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合作学习、多媒体、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提高。

三、中职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结构之专业能力

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外在的表现形式,也由此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1、开发课程的能力:职业院校的课程管理机制,给了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从思想政治课程被动的讲授者变为课程的开发主体,成为课程主动的开发者。由于新课程提倡将课程综合化,使学科的界限淡化,教师还要具备综合课程的能力,构建整体性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课程的能力。

2、提高科研的能力:科研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促进课改的深化非常有效,因此,必须将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有效结合,才能使自身的专业能力有效提高。

3、提高反思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给了政治教师更多发展的空间,可以创造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反复的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教学的最终效果等等,经过反思,找到工作当中的不足并及时的纠正、改进,从而适应思想变化较强的中职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结构水平,并能够将知识转化,把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转化为能够指导学生思想道德的实践性知识,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相联系,使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各种丰富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有效的利用中职生原有的社会经验,筛选出中职生比较关注的一些话题,根据中职生实际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提高中职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社会生活当中的各种要求与规范,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效提高。

5、中职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结构之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敬业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精神,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和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区别学生的学识、智力和背景,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并且能够公正且公平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每个学生给予肯定的态度,教师的全部行为都要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作为基础,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事教育事业能够成功的根本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结构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己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斩新的面貌去迎接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新挑战。

参 考 文 献

[1] 朱宁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2] 宋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交往[J].思想教育研究. 2013(01)

上一篇: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策略探讨 下一篇:结核病防治中DOTS策略的应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