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毛公鼎

时间:2022-06-14 03:49:11

毛公鼎又称周毛公厝鼎,因做器者名毛公厝而得名,清末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博物院。鼎内刻铭文32行,合重文共497个字,是迄今所见先秦-青铜器中字数最多的一件。鼎铭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部分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指出作鼎时的政局不稳;第二部分讲周王对毛公的册命;第三部分谚凋王授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特权;第四部分讲周王告诫勉励毛公以善从政;第五部分讲周王赏赐毛公马车、兵、命服等物,毛公表示感谢并称颂周王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其中,第一部分以“王若日”开头,其余四部分均以“王日”开头。整篇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大,堪称国之重宝。

毛公鼎并非科学考古出土,据《陕西金石志》记载“是鼎咸丰八年(1858年)出土,由烂铜铺在乡间收买,运省备熔化,为苏亿年瞥见,以市钱六十千购得之,运京出售,稀世之宝,乃得流传”,也就是说苏亿年是在废品站偶然发现毛公鼎的。而贺世明却说,毛公鼎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陕西岐山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想以三百两白银卖给古董商,后由于村民董治官的阻拦,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后来贿赂知县,设法买走了宝鼎。咸丰二年(1852年)毛公鼎辗转落人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凡此种种传言,不知何是何非,但可以明确一点,最早明确见于记载的毛公鼎拥有者是古董商苏亿年。

苏亿年作为一名古董商人,得此重宝,必寻买家,而真正收藏毛公鼎的第一人是陈介祺,其详细经过见于陈继揆《毛公鼎旧事》(上),“苏氏兄弟得此宝鼎‘奇货可居’,索要高价,簋斋由于刚收‘聃簋’,无力购买及家父之丧等原因,一直搁置买鼎之事,直至咸丰元年(1851年),守孝毕回京,与苏兆年再议毛公鼎之事,咸丰二年,由其辇鼎入京,始入簋斋之室”。陈介祺在1852年收购毛公鼎的证据充分,现存的陈介祺手书《毛公鼎释文》有“咸丰二年壬子五月十一日宝簋居士陈介祺审释并记”的记载。孙稚雏亦云:“咸丰二年乃公元1852年,是年五月十一日,陈氏曾手题毛公鼎释文一纸(《文物》1964年4期《簋斋佚事》),后记中有‘审释并记’之语,是得鼎当在此年。”据陈氏后人云,陈介祺得此鼎后秘不示人,仅请陈唆为其拓十余纸,除自己考释外,并分寄吴式芬、徐同柏、许瀚三人,请其考释,也就是说终陈氏一生,无人见过毛公鼎的庐山真面目,原因何在?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当时清朝法律不允许私藏秦汉以上的文物,故陈氏谨慎暗藏。但笔者偶见《西清古鉴》序言中载有乾隆皇帝的诏书,其有言日:“我朝家法,不事玩好,民间鉴赏,既弗之禁,而殿廷陈列与夫内府储藏者,未尝不富。”由此可知当时清律并未禁止民间私藏文物。以笔者之见,当时官场上尔虞我诈,陈介祺的父亲身居显位,陈介祺本身亦进士出身,在翰林院做编修,“簋斋赋性端严,持身公谨,博雅好古”,“收藏的陶器、古印、铜器等颇多,被誉为清末第一大收藏家”,所谓“树大招风”,故其得此重宝,慎之又慎,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光绪十年(1884年),筻斋病故,陈氏所藏古器分为三份,毛公鼎分给了次子陈厚滋,后期家道衰落,陈厚滋次子于1910年以万两纹银将鼎卖给了有钱有势的端方。毛公鼎转售给端方之后,便开始了它“颠沛流离”的历程。据李棪《金文选读》记载,端方“殁后,存物多散,端夫人曾致函廉泉,讬售此鼎,索价三万金,迄未成议。端夫人寻谢世,家人将此鼎抵押于天津道胜银行”。至1926年,华俄道胜银行歇业清理,又将毛公鼎转押给北京大陆银行。

在国家多事之秋,国宝毛公鼎命运多舛,不能不引起爱国之士的担忧,叶恭绰便是其中之一。石业华《稀世国宝毛公鼎》记载:“1930年北京大陆银行清理该行抵押收藏的毛公鼎,急于处理,收回押款,缘由是自1911年毛公鼎抵押给华俄银行20年来,本息已逾10万元。被押国宝毛公鼎理应由故宫博物院收购珍藏,可惜该院没有这笔经费,叶恭绰恐被外国人买去,赌气决定自己买下。经与大陆银行协商让利后,确定价值10万元,叶恭绰获得毛公鼎后,寓居上海,藏鼎于沪寓”。在外敌入侵之时,叶恭绰及其侄子叶公超几经磨难,为保护毛公鼎差点丢掉性命,真可谓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抗战末期,叶氏家道衰落,无奈将鼎售于陈永仁,并约定抗战胜利后捐献国家。

事后,陈永仁履行承诺,将毛公鼎交回南京国民政府,却出现了波折。陈氏所献之鼎被误认为是逆产,被“上海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所控留,陈氏亦被幽禁,后经多方设法解释,又经徐伯璞千方百计“活动”,此鼎才终归中央博物院所有(引者按,现南京市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院),经鉴定乃真器无疑。南京被攻陷前夕,明令将珍贵文物运往台湾,毛公鼎也一同前往,收藏于今博物院,从此国之重器不再是私人争夺居奇之物,而收归国有,毛公鼎也结束了它“流浪”的历程。

作者: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邮编510631

上一篇:浅谈儿童钢琴教育中音乐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