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4 10:42:48

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教师是研究型大学发展中最具能动性和内发力的主体,公共课教师承担着大量本科教学任务,然而其科研能力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分析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的学术能力内涵,探讨其学术困境,进而提出优化提升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12-02

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是以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拥有显著的学科优势、一流的教师队伍、广泛的资金支持和较好的生源保障,是知识创新基地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的高地。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为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培育社会精英的历史重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更加突出科学研究在拔尖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变革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进而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由此可见,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和丰厚的学术积累成为研究型大学能否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培育青年创新精神的主要目标。而研究型大学的公共课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具有与本科生接触交流沟通的大量机会和时间,教师的学术素养、科研品质、创造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公共课教师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对于研究型大学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一、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内涵分析

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的学术能力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学术能力是指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开展学术研究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教师的学术感悟力、学术思维力与学术创造力等构成的总和,也是教师在专业研究活动中能够领跑学者团队形成个人研究风格获得学术界认同的重要品质。[1]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洞察力、学术领导力、学术组织力、学术研究力和学术影响力等。处在教学第一线的高校公共课教师的学术能力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或发现新知识的学术探究能力

学术研究能力是指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专门能力,如“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等。[2]深厚的知识功底是学术能力发展的前提,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对知识加以吸收内化并进一步运用实践的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中所必不可少的。学术研究能力需要在意识上具备创造性、思维上具备批判性和质疑性、专业上具备一定的研究技能,还需要具备获取前沿信息的能力、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创新和攻关的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还要求公共课教师具备科研成果意识,不仅要有丰硕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还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遵守学术行为规范。

2.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科专业存在天然的知识链联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学科专业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是有效解决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手段。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除了要注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身份,以科研带动公共课学科建设。建构和获得专业身份认同也是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在大学学术环境中获得本体性安全的基本方式。专业身份的建构是需要公共课教师发挥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以获得全面的知识观,将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通过“应用的学术”将科学性、专业性的语言转化成平实的语言,通过解决一些复杂紧迫的科学和社会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应用专业知识的学术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学术能力

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课堂教学是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学学术能力体现了科教融合的理念,强调大学教师的发展包括学术发展和教学发展。教学学术能力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学术能力主要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来表征,这是建构大学教师以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为三个特征因子的胜任力模型的基础。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学知识、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敏锐的洞察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透彻分析教材和理解课程的能力、反思和研究教学的能力、高超的讲授能力、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等是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提升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所在。

二、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现状及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课”“公共体育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始终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大学生了解大学的前哨,也是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公共课教师队伍既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力量,也是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之一。然而,由于缺乏良好的学科平台和专业支撑,与专业课教师相比,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学术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1.教学任务繁重,学术时间有限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青年教师在公共课师资队伍中占比较大的现象。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际师生比早已经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18的红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青年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要求逐年提高又迫使青年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语教师平均周课时为14节左右,公共体育课和数理课的周课时更多,还要批改作业、答疑、指导实验和课外实践等。在公共课、基础课教师队伍处在数量不足的教学状态下,部分新教师在任职第一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就走上了讲台,教师们基本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与学术提高。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不能协调,两者在占用时间和精力上相冲突。“教学任务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科学研究是需要投入许多精力的创造性活动,繁重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3]公共课教师在承担年均几百学时教学工作量的情况下,科研工作精力投入不足,科研工作难见成效,业绩积累少,难以申报到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加,一些公共课教师由于学历、职称受限,往往只能无奈地成为“教书匠”。

2.学术经验缺乏,科研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本科生教学工作,部分公共课教师重教学、轻科研,重实践、轻理论,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素质偏低、学术能力有限,对自身科研定位模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科研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课题进展。从学术论文的发表质量来看,研究型大学公共课青年教师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由于缺乏前期研究成果和必要的学术平台与科研团队,公共课教师承担课题的层次偏低,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申请成功率较低,该情况一方面影响了公共课教师的学术研究积极性,另一方面科研和教研成果的缺乏也影响了公共课教师个人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以及产生了个人职称晋升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于外语和体育教师,由于学历职称以及学科等原因,相比学校其他专业课教师而言,他们的科研主动性、学术积极性明显薄弱。公共课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科研能力没有形成良好的梯队关系,学术气氛不浓厚,科研资源分布悬殊,缺乏学科带头人,难以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导致出现科研的“真空地带”。

3.科研条件不足,配套建设薄弱

重点学科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具有示范与带头作用的学科,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研究型大学尤其重视著名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对于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进行大力支持,建立完备的科研体系平台和支撑体系。然而对于公共课教师所属的相对弱势学科或边缘专业投入的科研配套经费相对有限,公共课教师进行科研的基本条件远不如专业教师,教师科研多为基础性研究课题,所获得的实验室场地和科研经费与优势学科相比都很有限,即使是引进的博士或博士后人才,如果没有进行科研的环境条件和配套设施,也会制约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科研规模、学术水平的提升。

三、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提升对策

1.加快队伍建设,尽快缓解公共课教师师资缺乏的矛盾

公共课教师缺口大、学历层次低是影响这支队伍教学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刚进校的公共课青年教师要减少额定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工作,使青年教师对科研保持热情、充满信心。由于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引进人才的工作中,学校应考虑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引进力度,尽快改善公共课的师资结构,缓解公共课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教学负担,尽快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公共课师资队伍,使公共课教师的总体学术水平能够适应研究型大学强化学术内涵的拓展要求与学术质量的快速提高。

2.完善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激励机制,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职称结构是衡量科研队伍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也是反映学校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提高公共课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已成为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公共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支既善于教学又擅长科研的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对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同样必不可少。研究型大学要加大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在职培养力度,鼓励科研反哺教学,形成制度化培训机制,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理论研讨会,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同时,完善公共课教师获得持续发展的学术能力激励机制,搭建科学、严密、公开、有序的竞争与合作兼有的学术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健全教师之间的学术竞争机制与学术约束机制,积极为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搭建平台,尤其为公共课师资拔尖人才的专业成长创造广阔的制度空间与发展机会,使公共课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发挥获得成长的沃土。

3.激励教师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研究型大学应倡导以“教学学术”为指导的管理观念、营造基于“教学学术”的教学氛围、构建以教学学术为基础的系统化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促进教师教学学术理念更新。公共课教师应充分把握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机会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校极、省级、部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以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为平台,发扬团队精神,扎实做好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将教学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学术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公共课教师 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也将获得提高,进而转变教师自身认识,坚持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相统一。此外,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包括“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全国赛事,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是公共课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教师可以参与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的数学建模竞赛,思政课教师可以指导全国“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指导大学生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有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指导能力的紧迫感,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科研水平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提高。

4.鼓励公共课教师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等交叉研究

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是我国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面对复杂问题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强调知识、能力、素质(KAQ)并重,宽、专、交相结合,强调对学生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的培养。公共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强、学科门类众多、专业多元化、高层次人才集聚等优势,充分发挥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乃至跨国界的群体合作潜力,拓宽研究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如思政课教师可以与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研究型大学公共课教师整合资源、拓展外延、确立开放多元的研究方向、推出实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栗洪武.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活力要素与激励机制运行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54-157.

[2]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9):5-9.

[3]谢旭红,仓平.理工科高校公共课教师的科研现状和对策[J].纺织教育,2011,(3):191-194.

上一篇:现代培训理念下内训师队伍建设探析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