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14 08:19:37

论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是一种角色上的转变,这种转变环境、饮食方面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大一新生在初次进入大学后会产生各种适应性问题,进而由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会阻碍大学新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这一角色的转变。从我们调查问卷收集到来的结果来看,这些不适应性集中表现在环境适应性、人际关系交往、生活适应性以及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如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不利于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需要直面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小组以上海商学院多年开展学长制为例,针对新生在适应期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也听取了各专业新生和老师的意见,写下了这篇论文。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新生快速度过适应期提供有效的措施。

大学新生学长制适应性问题解决措施

一、前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普遍扩招,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长。与此而来,高校教育资源供应不足、分配不足也成了日趋严重的问题。而且,面对与日俱增的大学新生,对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成了众多高校管理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也陷入了困境,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突破这一瓶颈。而上海商学院实行的学长制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参考,高年级的去帮助低年级的,在活动中相互交流,作为学长去帮助低年级解答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另外由于学长们和新生之间年龄差距不太大,不容易产生代沟,可以更好的沟通,交流。“学长制”这一新型的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已经作为自上而下的辅导员制的一种补充在全国高校推广和开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由于学长制正处在实践和不断完善的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商学院开展的学长制为例,调查分析了学长制实施的一些情况,尝试归纳并构建出一种可行的经验模式,以供有需要的人群参考。

二、学长制含义及发展状况

(一)学长制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学长制提出过不同的涵义,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观点趋于同一,综合解释如下:学长制(英文为“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简称“SMS”)是一种学生自主的管理模式,所谓学长,原意是低年级同学对高年级同学以示尊敬的称谓。学长制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非组织的。组织化的学长制指学校通过有目的的严格筛选并培训一批优秀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的高年级学长,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业、心理、生活、工作上的指导,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非组织化的学长制指具有丰富阅历的相同专业或不同专业高年级学长自发地对低年级学生在各方面提供帮扶、指导、教育,帮助其解决困难并度过困境,以弥补组织化学长制中的不足。可以说,组织化和非组织化学长制相互补充,通过不同渠道发挥积极作用。

(二)学长制的由来和发展

早在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就开始实施学长辅导制度。日本早稻田大学还将其作为一种学校的领导机制。同时,学长辅导制度在欧美高校逐渐流行,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学长辅导制度的理念就是帮助指导新生面对大学挑战,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学长提供提高领导能力的机会。他们称学长为“peer advisor”。英国高校如利兹大学的“peer mentoring”项目,就是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mentor)c若干个一年级新生(mentee)配对。mentor给mentee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剑桥大学的学长辅导制比较特别,每个学长组像个家庭,“爸妈”分别由二年级和三年级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担任,共同来带一对一的一年级“儿女”,等“儿女”成为二年级学生后,他们自然就成了“爸妈”,原来的“爸妈”就成了“爷爷”和“奶奶”,一直发展下去,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毕业后大家继续保持联系。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学长辅导制计划称为“university mentor”。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香港高校如香港科技大学有“卓贤汇”特色活动(conl1uence dinner)。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10年来的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也造成师资力量短缺的现状。高校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辅助院系和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学生管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也需要在进入社会前进行历练,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于是,“学长制”管理作为一种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新生事物顺势而出,在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我国的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十几所高校也陆续实行了这一管理体制。

三、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一)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大学新生存在着适应性的问题有自身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原因。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上出现了很大的矛盾性,既渴望独立又充满依赖,其心理上的因素导致大学新生存在适应性的问题。

2.家庭教育失当

另外,大学生存在适应性问题还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关。很多学生在家庭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家长最主要关心的问题,在生活上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也不太注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进而长期以往,导致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心理不成熟,导致在进入到大学生活后,非常不适应。在图1.中能得到充分的印证

(二)大学新生在适应性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境适应方面

大学生新生存在着环境适应问题,主要的表现就是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温度较低,而我国的南方地区冬季温度较高,这对于南方到北方上学的学生,北方到南方上学的学生导致一定的环境适应性的问题。南方的学生无法适应北方的低温,北方的学生无法适应南方的高温,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在大学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阻碍了学生的良好发展。

2.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

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性问题,主要就是由于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主要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高考取得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与人交往。但是,进入到大学之后,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学生需要处理好室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其次,学生还需要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但是,很多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其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能动意识,一部分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害羞、自卑、害怕与人交流,普遍缺乏交往的主动性。二是,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学和同宿舍的人甚至是老师相处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是在大学新生身上反映出的人际交流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生活上存在适应性问题

大学新生在生活上的适应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饮食方面,很多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地区,尤其是南方的学生到北方上学,北方的学生到南方上学,存在着很大的饮食上的差异,很多学生在进入到大学之后,对当地的饮食习惯非常不适应。二是,生活起居无人照理。由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般都是与父母居住,父母会为其料理好全部的生活事宜,学生对于生活上的事情不用操一点心,而进入到大学之后,就不一样了,学生生活上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而很多的学生在生活上无法独立,也是大学新生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适应性问题。

四、关于学长制在新生适应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学长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学长制”,给新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寻求帮助的渠道,帮助他们解决一定问题。学长本着对新生的关爱和责任心,深入新生生活,与新生建立起融洽、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学长尽己所能给予新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

“学长制”促进学长自身的责任心,促使其具有奉献精神,具有为新生服务的意识“替新生想事,为新生办事,教新生做事”。作为学长制中的学长,平时应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师弟师妹们在学习、生活、道德行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楷模。学长应关心、爱护、尊重所联系的学生,随时接受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咨询并提供合理建议和可能的帮助,同时调解所联系学生之间的各种纠纷,对所联系学生有经常的见面交流和指导。低年级学生交流,讨论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

“学长制”是学生管理的一种辅助机制,以班级为单位对口帮扶、指导、教育新生的模式,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学长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帮助新生及时了解学院各方面的要求,了解过程考核、等级分制、实习实训、实习等有关规定,帮助他们规划总体和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学长制”这一制度不仅对新生有帮助,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长们自身综合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

(二)学长制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长制完善和改变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学长制的推出,拓宽了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优秀学长参与到低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中来,大学生教育管理向“立体复合型”模式发展。

再次,学长制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精心选拔的优秀学长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大量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学长自身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得到提升

最后,学长制加强了对新生教育的针对性。根据笔者新生入学教育成效评估的调查显示,新生表示学长对自己帮助比较大,并主要体现于“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和椭”、“在校经验传授”、“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新生表示,当自己在学校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学长。

但是,它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

第一,学长之间工作责权不明晰。有的工作互相推诿,无法做到位。

第二,学长的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学长本身也是学生,需要上位的指导和帮助。但因学长多数是选拔的,是优秀分子,又经过一定的培训,容易产生晕轮效应,往往导致辅导员和班主任放心让他们放手去独立开展工作,而忽略了指点、鼓励和鞭策。

第三,部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帮扶不深入,呈现表面化倾向。由于学长都是高年级同学,学习、工作任务繁重,很多时候无暇顾及所帮扶的学弟学妹,很少主动与低年级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深层次的实际问题。

(三)推进和改善学长制的建议

1.做好选拔任用,提高学长素质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学弟学妹眼中,首先看重的是学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亲和力”强的学长更容易赢得新生的信赖。思想觉悟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近朱者赤,毕竟谁也不愿意同一个品质低劣的人为伍,何况还要指导他们为人处事。新生们也非常看重学长的组织协调能力,这可能与他们单调的高中学习生活有关,希望学长多组织些集体活动,实践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学人生。出人意料的是,新生们并不十分崇拜学习成绩好或才艺出众的学长,估计这与他们的傲气与自负有关,刚经过高考洗礼的学子,还沉浸在与他人竞争中获胜的优越感中,自信在大学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业上和才艺上同样能取得骄人的成绩。调查还发现,新生们对原则性强的学长并不完全认同,这可能与90后群体的时代特征有关,他们崇尚自由,不愿太受拘束,喜欢打破常规,追求新奇,这个结论显然也照应了他们为什么普遍选择“亲和力强”的学长。

2.增加支持性,加大对学长的培训

由于学长辅导工作涉及生活适应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学长必须参加相应的思想和业务培训。

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老师要重视对学长的帮助和指导,加大对学长的培训,为提高学长素质奠定基础。对学长工作的意义、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与技巧、基本价值、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角色处理等方面给予培训指导,解答“学长”们存在的疑问,并就如何艺术地把握沟通尺度等问题给“学长”们以建议和指导

3.加强沟通联系,定期交流经验

加强对学长的管理,加强沟通联系,定期召开学长工作交流会是学长制能够顺利实施的剂。学长和辅导员、班主任、学院领导等通过沟通交流,可以分享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心得,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寻最佳工作方式与工作频率,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总结工作经验及教训。

参考文献:

[1]罗媛媛.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2006,19(4).

[2]高兰天、张华.探析高校“学长辅导计划”理念模式[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9(1).

[3]唐华生.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上一篇:“以房养老”定价及其风险分析 下一篇:浅议调解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