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6-14 08:00:23

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苏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难点,发展苏北关键在于发展苏北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苏北地区经济的基础。在对苏北县域经济采用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苏北县域经济的一些建议,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科教事业以及通过区域合作来促进苏北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苏北;县域经济;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45-02

县域经济作为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其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是发展苏北地区的主要内容,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但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研究苏北县域经济就是要根据其发展现状来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从而实现苏北县域经济跳跃式发展。

一、苏北县域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苏北县域区位优势明显?熏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公里,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紧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是全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新亚欧大陆桥即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数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机场、盐城机场等骨干通道和基础设施?熏交通十分便利。连云港是江苏省唯一大型海港,也是国家主枢纽港之一和欧亚水陆联运重要结合点,苏北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2.资源优势

苏北地区拥有矿产、海洋、土地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短缺的江苏以及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在矿产资源方面,有徐州的煤炭、石膏和石灰石,淮安的岩盐、芒硝和凹凸棒土,以及连云港的水晶、金红石和蛇纹石等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与利用价值。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苏北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苏北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为苏北发展海洋产业及现代农业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劣势分析

1.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苏北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些地区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思想落后,创新能力弱。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代农业思想推广困难,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收入较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2.工业发展缓慢

苏北县域总体上仍为农业社会,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普遍缺少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二产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和苏南,工业结构尚未进入高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这加大了企业生产配套的成本。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苏北县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县域工业不发达,服务业不兴旺,造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下降,导致农民增收速度减慢,这就给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服务业根基薄弱

苏北服务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层次和水平都不高。无法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标准来发展。苏北县域城镇布局分散,中心城镇规模偏小的格局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服务业功能缺失,研发、金融、中介等服务业基础薄弱;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消费也严重外流;苏北的房地产业和商贸业,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信息服务、科技教育、内容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乏力,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软化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苏北县域功能的提升。

(三)机遇分析

1.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中国经济已实现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宏观经济政策也日趋稳定,权威机构和专家普遍预计,在200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2006年的高位增长态势,增长率将保持在10%左右。对于2007年宏观经济运行,国家发改委综合司预测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均认为,总体上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计,增长率为10%左右,同时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将为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国内供给因素能够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2.省内政策大力倾斜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的大力倾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苏北的经济迅猛的发展。

(四)挑战分析

从苏北县域周边省份的邻近地区来看,苏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山东省为了促进山东南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这极大地刺激了发展资金向此类地区流动。对苏北而言,已形成超前和领先的态势,京九铁路开通以后,一些附近区域如安徽、河南等原来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再加上中央政府的中部崛起战略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必将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从而对苏北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从省内来说,如果苏北地区没有抓住全省发展的机遇及政策,苏北地区的经济不但不能和苏南的差距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这些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战略

苏北县域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从而联合分散的小农户进入市场,克服了盲目进入市场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和风险;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弱质状况,推动农业走现代化之路,促进了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使得先进技术及时推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因此,应加快推进苏北县域农业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二)产业集群战略

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苏北应把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到发展产业集群上来,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对苏北发展县域工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招商引资战略

苏北县域有很好的资源、地缘优势,但资金、技术、人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仅靠自己的财政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发展苏北县域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把招商引资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苏北地区近几年在招商引资上成果显著,在当前招商引资的机遇很多,竞争也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四)民营企业战略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活力的标志。苏北县域经济是在很低的工业化基础上发展的?熏存在着散、小、弱、重的特点?熏企业集聚度差。苏北要充分利用民间力量把民营经济打造成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课题。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就缺乏主要动力;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大力营造鼓励全民创业的外部环境?熏充分释放民间张力?熏激发县域经济的内生活力?熏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民营化进程?熏是苏北县域发展的现实选择。

(五)科教兴县战略

苏北县域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通过中心城市进一步统筹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加大改革的力度,创新体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教育的发展要深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办好高质量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科技发展要加强与科研单位、企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推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六)南北区域合作战略

江苏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从全省的整体出发,应重点鼓励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的合作,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从而加快苏北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不仅注重苏南企业、项目的空间移位,更注重苏南先进管理体制的移植。先发优势在苏南,后发优势在苏北,苏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苏南资本向苏北转移的大好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南北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要主动依托和服务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新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3).

[2] 沈山,安宇.江苏省区域经济战略演进与空间组织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5,(1).

上一篇:山西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