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处四个人,三世同堂

时间:2022-06-14 05:54:49

金陵刻经处四个人,三世同堂

马萌青幼年失聪,执拗地不肯学习哑语,而是凭借唇语与人交流。雕刻佛经对他来讲,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宏大世界。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荫青手握拳刀(雕版用的刻刀)已经30年,至今无人能接手他的补经绝技。

一百多年前,杨仁山创立金陵刻经处,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延续着佛学香火。如今,印刷工艺日新月异,那些一刀一笔手工雕刻出来的字,去处将是哪里?

近代佛教复兴的原点

金陵刻经处有一个小小的会客厅,名为“深柳居”,曾是谭嗣同、苏曼殊、欧阳竟无、释太虚等文化名流研习佛法的地方。深柳居后面有一座六角形的佛塔,下面长眠的,是金陵刻经的创办人杨仁山。

1862年,26岁的杨仁山机缘巧合得到一卷《金刚经》,开始和佛法结缘;28岁读《大乘起信论》,开始对佛法痴迷。杨仁山发现,彼时的中国,《圣经》可以在西方传教士处免费领取,而佛家典籍即使在寺庙中也奇货可居,连最基本的《净土四经》都一卷难求。他从此立志,从佛教典籍的普及开始复兴佛法。

1866年,杨仁山成立近代中国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集雕刻、印刷、流通及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金陵刻经处,首刊《净土四经》。随后的几十年中,杨仁山从朝鲜、日本找回我国隋唐时代古籍著作三百余种,择其最善者刊刻流通,使唯识、三论、华严、净土等教义得以昌明。

1897年,金陵刻经处历经4次搬迁后,在淮海路35号安定下来。

1908年,杨仁山在刻经处设立佛教学校——祗洹精舍,首次把现代教育理念引入佛学教育,太虚、开悟、邱虚明、谢无量、欧阳竟无等一大批佛学名人迅速涌现出来,使得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迎来了曙光,杨仁山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第一人”。

无法备份的“金陵版”

金陵刻经处基本都是简朴的平房,唯有经版楼是二层的现代化小楼。125000块经版被整齐码放在一排排书架上,光线透进来,感觉时光也随之在经版间游走。这125000块经版无一不是雕版中的精品,每一块都是世间唯一,破损处用铁钉在侧面铆起来。

为什么不做一些备份呢?

管理人员告诉我们:金陵刻经处的经版称为“金陵版”,用棠梨木制成,一只标准尺寸的经版,仅原料就要一千多元人民币,所有经版做一次备份,要花费1.25亿元。更重要的是,一块经版双面刻,大约有800来字,一个技艺精湛的技工至少需要刻15天。目前金陵刻经处只有马萌青和他的徒弟邓清之两位雕版师,师徒俩火力全开,一个月也只能刻出四块经版,以这个速度,要把经版全部备份一次,需要5000多年!

一名雕版技师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枯燥练习,才能出师。1981年,马萌青成为金陵刻经处的一名学徒,每天就是在木板上刻方格子,直到把每个格子刻得一样大,才开始练刻字;在标准方格内刻标准的宋体反字,把反字刻得如电脑字库般标准后,才有资格开始真正的刻版工作;如果出现一个错字或偏差,整块经版都要报废。很多人受不了刻板工作的枯燥和苛刻,纷纷离去,马萌青坚持了下来。听力障碍,让他拥有一个寂静的世界,他可以用心灵和经文交流,用拳刀在经版上跳舞。刀口锋利,不小心削掉了半截小拇指,缠上纱布继续。别人忍受不了的枯燥,在他这里是独舞的喜乐。

性定菜根香

金陵刻经分为三步:刻板、印刷、装订。其中“刻板”尤为关键,又分为写样、上样、雕刻。刻经人现在主要做的是老版的修复工作,一般不会大规模刻板。

1992年初到刻经处时,邓清之欣喜不已,她自幼喜欢书法,得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方格纸上写字,她觉得爱好和工作完美统一了。但她很快发现并非如此,书法是用线条尽情挥洒心中意气,但刻经之前的写样,横平竖直要不差毫厘,“书法追求的是特别,抄经是要求写得一样。”

写得一样,这对于热爱独特、追求个性的人来讲,是多大的痛苦。

起初,邓清之愤愤不平,但是每天在方格纸上抄佛经,心性也渐渐清明起来。她很喜欢《菜根谭》中的那首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写样、上样、雕刻,一样是嚼菜根的过程。邓清之慢慢体会到了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的心境,体会到了师父马荫青的意境,她成为金陵刻经处第六代弟子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一个。

如今,年过半百的马萌青已成为金陵刻经处的标志性人物,在外人看来,对于金陵刻经他算是功德圆满,但马萌青却心有不甘:他的师傅在他这个年纪时,门下人才济济,而到他这一代,再到邓清之,已是两代单传,无论刻经还是抄经的手艺都变成了“绝活”。2012年2月,刻经处来了两位90后,“他们有文化、有思想,对刻经也充满热情。但愿他们能坚持下来,把我刻经的手艺学会,抄经能像清之一样工整,那金陵刻经就后继有人了。”

马萌青请摄影师给他们师徒拍了一张“全家福”,虽然三世同堂一共只有四个人,但马萌青已经有“人丁兴旺”的满足感。

TIPS

金陵刻经处部分收藏品

藏版中有原存苏州洞庭西山之祗树庵,刻于清康熙43-59年(1704-1720年)间的《华严经》经版1600余块。

于光绪年间雕刻的18幅佛像版,其中“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均为版画艺术和文物之珍品。

1914年,鲁迅先生为其母60寿辰捐资60元刊刻《百喻经》,是研究鲁迅先生生平的重要资料。

上一篇:佛罗伦萨的旅行碎片 下一篇: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