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的4大时刻

时间:2022-06-14 05:13:12

“我家孩子吃的都是进口奶粉。”

“衣服不是名牌孩子都不穿。”

办公室里,一说到孩子,各种甜蜜的抱怨源源不断。其实都是在暗示他人和自我暗示:我对孩子好极了。

可是我们给的这些“好”,常常体现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殊不知,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好”叫做心理营养,只有在一些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时刻才能体现出来。

那么,哪些是每个家庭都会有的“重要时刻”呢?

“吵架”时刻

所谓和孩子的吵架,就是当孩子和我们的意见不同时,我们怎么处理。

“你懂个屁,快按妈妈的去做。”这句话有点粗鲁,可能知书达礼的我们不是很常用,但是,变形的话却相当多:

否定型:“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烦躁型:“烦死了,你怎么这样?”

嫌恶型:“不会做就学着点!”

发泄型:“快累死了你还添乱。”

……

不管什么型,这类话的后面,还有些真正的话没说出来:你是不对的,赶紧改过来;你是麻烦的;你是让人讨厌的。这些话在心理学上叫“后设”,即潜台词,它们在一天一天地催眠着孩子,孩子在潜意识深处接收到后,自我价值就被修改成了“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对的,我是让人讨厌的”。

日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转换,孩子往往就形成下面这样的性格:

收到否定型潜台词的孩子,与人相处时会随时检查自己“好不好”,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收到烦燥型潜台词的,往往对人小心翼翼,不敢表达主见;收到嫌恶型潜台词的,则倾向于自我隔离,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发泄型的,则不敢表达内在需要,直到压不住时暴发。

爸妈们会恍然大悟,哦,原来一句无心的话背后有这么多秘密啊!并且下意识地想:以后要注意,一定别这样说孩子了。

可惜,要修改这些后设,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会烦燥、会嫌恶、快被累死的爸妈,本身都是在过往的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才会在外界表现出来――这在心理学上还有另一个名词,叫“投射”。

所以,我们怎么办?

首先,当我们和孩子有不同意见时,要告诉自己:他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同的人而已。

其次,要倾听孩子的角度,耐心询问他这么说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因为孩子的理由与渴望里,存在着他真实的发展潜力。

再次,紧急的时候,明确而温和地表达:看起来你现在和爸爸的看法不一样,但爸爸需要你先配合我,因为我们马上要迟到了(一般上两点做得好的父母,这一步会比较容易,反之,则孩子处处唱反调)。

拒绝时刻

这个时刻也有许多常见模式:

迁就抱怨型:“好吧,买给你,你看家里的玩具都成堆了。”

规则型:“不许买,家里的规定是三天买一次玩具。”

不屑一顾型:“别买了,这有什么好玩,一块破塑料纸包着一根铁丝。”

拒绝孩子,成了育儿的重灾区。大多数人为什么难以拒绝孩子?因为成人有一个思维定势:对孩子好,就是要满足他;满足不了,就是爸妈的失败。

我们照旧来看这些话语出现在重要时刻的杀伤力――

迁就抱怨型的后设是:你是过份的。有的孩子会因此从内在开始攻击自己,倾向于减少表达;

被“规则”拒绝的孩子,则开始仇恨规则,倾向于不时去攻击和挑战规定,甚至绕过规定;

遭遇“不屑一顾型”的孩子,则会觉得自己是差劲的,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拒绝时刻之所以成为关键时刻,是因为一个人表达需要时,是他最“脆弱”的时刻,这时候的优质沟通,会比平时成倍地支持到孩子,而这时候的创伤,将比平时成倍地伤害到孩子。

怎么赢得这些时刻?我们要明白:孩子有要求,其实是内在有需要;此时最重要的是看见这后面的需要,它们是孩子生长的动力。

棉朵5岁时,有一阵非常喜欢买布偶。那段时间,逛玩具柜台成了让我和她爸特别犯怵的事。于是我问她:“妈妈发现你特别喜欢布偶,是么?”棉朵说:“是啊,他们是我的小伙伴。”我一听,就明白了:“有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孤单?”说到这儿,棉朵快哭了:“妈妈,我不喜欢天天关在家里,没有伙伴玩。”

你看,多聪明的孩子!我家那栋楼的孩子里,就棉朵最小,平时确实没什么伴,孩子对伙伴和交往的渴望是生命力使然,结果,她看到父母忙,于是便寻找到了父母做得到的方式来妥协。

那一次,我热泪盈眶,同时也更深刻地明白,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因果,都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我要解决的是买布偶的问题么?不,是同伴缺失的问题。

犯错时刻

当一个人犯错时,其安全感会降低,内心往往处于各种念头交织的时刻。家长首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重建安全感。

有的家长会说:“这下你惨了,你爸知道的话……”有些家长会说:“没事,下次小心点就不会这样了。”你给出什么样的反应,孩子就在哪方面得到加强。

孩子磕磕绊绊的成长道路上,你一件件去纠正他的错,必然疲惫不堪。所以,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在孩子的错上,而应在怎么看待错误。在许多家长眼里,错就代表不对、糟糕、完蛋了,不容许存在。孩子的错不但得改,还得立刻就改,而且,往往把犯错与品质连在一起,甚至联系到孩子的将来几十年失败的岁月。

其实犯错本身不过是孩子在自身的需要与外在的需要间进行调节与适应的过程。家长该怎么度过这个重要时刻?

别揪他的错,而是扭转自己的态度:在孩子“试对”的过程中不催逼,而是带着温和、包容和欣赏的眼光陪伴,让他看清自己的需要和外界的需要。

掌声时刻

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说,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是“母亲看着他时眼中闪动的光彩”。掌声时刻,说的就是父母亲怎么样赞赏自己的孩子。

掌声非常重要,几乎每个生命都需要被认可,自我价值感由此升起。但家庭教育中,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掌声,其实是非常难的。

我曾经在心理学受训时,体验过“穿越夸奖”这个环节:我的伙伴必须夸我5分钟。结果夸到第3分钟左右,我就冲出去吐了。“别夸我了,太恶心人了。”回看看现场,能撑住这个环节的,几乎没有。这意味着什么?受不了赞美和欣赏的人,基本上,不会赞美和欣赏别人。

直到现在,许多育儿书上还在宣传“棒极了”“好孩子”等夸奖手法。这类的夸奖手法里的后设是:你符合我的要求,你就是有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后设是:你本来没有价值,只有当符合了我的要求,才有价值。

这是一种极其厉害的抹杀和覆盖手法。它不像责骂。责骂时,我们多少会反抗,会不由自主地厌恶;而这种手法下,场面喜人,众人欢乐,我为什么不朝着这个方向走呢?我为什么不追寻这种“快乐”呢?

你的好意,你的鼓励,从此就变成糖衣炮弹,伴随孩子在压抑自我的窄道上迎合着大人,一条路走到黑,成长为同样不懂独立思考的脆弱大人。

我特别欣赏一位家长的话,她说,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也是有“试对”的过程。不仅仅是这些重要时刻,孩子与父母亲陪伴成长的每一天,都是整个家庭在“试对”的过程。

所谓孩子的成长,就是看他如何慢慢内化外在世界:我们怎么看孩子,怎么对孩子,就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

上一篇:当大宝遇上二宝 下一篇:浅谈中职装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