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研究

时间:2022-06-14 01:03:39

对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研究

摘 要:通过对今文《周书》302个偏正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和词性构成的分析,揭示了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的词性数量分布、偏语素的语义功能、正语素的语义范围、偏正式复音词的内部词性构成以及音节构成等特点。

关键词:今文《周书》 偏正式复音词 语义构成 词性构成

今文《周书》中共有偏正式复音词302个,其中定中结构的复音名词占绝大多数,而状中结构的复音动词为数较少。

一、偏正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

从偏语素对正语素修饰、限制的角度分析,可以把今文《周书》的偏正式复音词划分为以下十类:

(一)表示数量关系

偏语素在数量上对正语素进行修饰、限制,今文《周书》共有这类偏正式复音词48个,其中两音节复音词45个,三音节复音词3个。

由数词修饰限制中心语构成的偏正式复音词分为三种指称情况:遍指、特指和专指。

“百”“千”“万”“兆”修饰、限制中心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在今文《周书》中表示遍指,即指称该类事物的全部或时间的无限久远。如:“百姓”指所有贵族;“百谷”指所有粮食;“百工”指百官;“百僚”指官吏;“百辟”指诸侯;“百为”指各类不法行为;“百司”指有具体职事的百官;“百尹”指所有官长;“百君子”指所有贵族;“百执事”指所有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百宗工”指众贵官;“万年”指时间无限久远,相当于永远;“万邦”指所有侯国;“万民、兆民”指所有民众;“万姓”相当于万民。

数词“两”“三”“四”“五”“六”“八”“九”修饰、限制中心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表示特指,即整个复音词都有特定的指称对象或范围。如:“两造”指诉讼双方,即原告和被告;“三后”指伯夷、大禹和后稷;“四辅”指四方之辅助大臣,有的学者解释为“疑、丞、辅、弼”或“道、充、弼、丞”四辅;“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酷刑;“六极”指“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六种凶恶之事;“八政”指“食、货、祀、司空、司马、司寇、宾、师”等八方面的政务;“九畴”指九类治国大法。

今文《周书》中还有一个“单”,相当于数词“一”,属于准数词。“单”修饰、限制中心语素构成了一个复音词“单辞”,也表特指,指诉讼双方的一面之辞。

数词“一”修饰、限制中心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只有1个,即“一人”,指君王,属于专指。

(二)表性状、特征

偏语素对正语素所表事物的性状、特征、情态等方面进行描述、限定。今文《周书》共有这类复音词105个,其中三音节复音词1个。如:

(1)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召诰》)

“冲子”指年幼无知的人。“冲”指年幼无知,为“童”的假借字。《说文通训定声》:“冲,假借为僮(童)。”《盘庚》:“文秘站:肆予冲人,非废厥命。”孔安国注:“冲,童。”孔颖达疏:“冲,童声相近,皆是幼小之名,自称童人,言己幼小无知。”

(2)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秦誓》)

“黄发”指长寿老人,年龄极大的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故以黄发称长寿老人。《时·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三)表示方位、处所

由表示方位、处所的语素“东、南、西、左、右、上、下、内”等修饰、限定中心语素,今文《周书》中共有这类复音词33个。如:

(3)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康诰》)

“东国”,义同“国东”,指国之东部地区,在今文《周书》指洛阳地区。由于洛阳在当时周的都城镐京以东,故称东国。

(4)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顾命》)

“左塾、右塾”,分别指皇宫路寝内之西堂与东堂。《尔雅·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孔颖达疏“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曰:“左塾者谓门内之西,右塾者谓门内之东,故以北面言之为左右。”[论文网]

(四)表示称代

偏语素、正语素或整个偏正语素具有指称作用,今文《周书》中共有这类复音词38个,其中三音节复音词8个,四音节2个。如:

(5)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牧誓》)

“夫子”是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在今文《周书》中是对当时出征与商王作战的将士的敬称。

(6)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顾命》)

“予末小子”,是君王用于自我谦称的词。“末”,有“浅末、微小”义;小子,在今文《周书》中是年幼君王在长辈面前用于自我的谦称。予末小子,君王用于自称,含有对受话人极其敬重之义。

(五)表示领属关系

偏语素和正语素之间,偏语素领有或占有正语素所指的人或事物的关系,也就是说两个语素之间具有领有和被领有的意义关系。今文《周书》中共有这类复音词30个。如:

(7)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金縢》)

“邦人”,指国内的人民,即百姓,其实质是“邦之人”意义凝固词汇化的结果。

(8)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洪范》)

“天子”,古代称帝王为天子,即天之元子,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的人。《春秋繁露》:“尊者取尊号,卑者取卑号,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故称天子。”

(六)表示用途、功用

偏语素对正语素所表事物的用途、功用进行限定、说明,今文《周书》中这类复音词只有“丧服、舞衣、正人、政人、刑书”5个。

(9)王释冕,反丧服。(《顾命》)

“丧服”,居丧期间所穿的衣服。

(10)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顾命》)

“舞衣”,舞者所着之衣。

(11)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洪范》)

(12)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康诰》)

“正人”与“政人”意义相同,属于异形词,指执掌政务的人。

(七)表示质地、材料、纹理

偏语素对正语素所表事物的质地、材料、纹理(花纹)等方面进行修饰、说明,今文《周书》中这类复音词共有19个。如:

(13)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金縢》)

“金縢”,封存收藏书契的柜子所用的金属制的带子。刘起釪说:“‘金縢’原是用金质之物把箱箧加以捆束缄封的,本文‘金縢之匮’就是用金质捆箍缄封的柜子。”

(14)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顾命》)

“麻冕”,用麻料织成的礼帽;黼裳,有黑白纹饰的冕服。

(八)表示类属关系

正语素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处于上位,偏语素或整个偏正式复音词在概念上处于下位,这种复音词往往是由表示专名的偏语素加上表示类名的正语素构成,就是传统训诂学中称为“小名贯大名”的构词方式。今文《周书》中共有这类复音词8个。如:

(15)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吕刑》)

“劓辟”,指割掉鼻子,是古代五种酷刑之一。“劓”,单用也可以指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说文·四下·刀部》:“劓,刑鼻也。”孔颖达疏《吕刑》“爰始淫为劓、刵、椓、黥”曰:“劓,截人鼻。”“辟”,可以通称刑罚。《尔雅·释诂》:“辟,法也。”

(16)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牧誓》)

牝鸡,指母鸡,喻指专权的妇人。牝,在本词中指称雌性鸡,鸡为通称词。

(九)表示正语素的施受行为

这类复音词由动词性偏语素修饰、限定名词性正语素构成。在今文《周书》中共有这类复音词10个。如:

(17)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吕刑》)

“择言”,可挑剔的言论,即不当的言论。“择”,有“挑剔”义。《法言·吾子》:“君子言也无择,听也无淫……然则邪哆之言谓之择言。”

(18)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康诰》)

“播民”,指亡逃迁徙之民。“播”,有“逃亡、迁徙”义。《字汇·手部》:“播,逋也、越也、迁也。”《正字通·手部》:“播,逃亡也。”

(十)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凭借、情貌、方式

偏语素从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凭借、情貌、方式”等方面修饰、说明正语素。今文《周书》中这类复音词包括“聪听、册命、初生、刚克、柔克、穆卜”6个。

(19)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洪范》)

“刚克”,以强硬的方式对待;“柔克”,以温和的方式对待。

(20)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顾命》)

“册命”,以册书传命。郑玄注:“太史东面于宾西南而读策书,以命王嗣位之事。”

二、偏正式复音词的词性构成

今文《周书》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词类比较单一。复音名词295个,占97.7﹪;复音动词,只有6个,占2﹪;复音形容词仅有1个,占0.3﹪。没有发现其他词类。

  (一)形+名名

今文《周书》中形容词性语素与名词性语素复合构成的偏正式复音名词最多,共130个。如:“白旄、妹邦、献臣”等。

(二)名+名名

今文《周书》中名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名词性语素构成偏正式复音名词比较普遍,共有92个。如:“宾阶、虎贲、旅力”等。

(三)数+名名

今文《周书》中数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名词性语素复合构成偏正式复音名词44个。如:“百姓、九畴、万姓”等。

(四)数+动名

今文《周书》中数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动词性语素复合构成偏正式复音名词4个:“百为、四辅、五虐、五罚”。

(21)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多方》)

百为,指各类不法行为,金兆梓注:“百为,凡百作为也。”

(五)动+名名

今文《周书》中动词性语素与名词语性素复合构成偏正式复音名词13个。如:“播民、鸣鸟、舞衣”等。

(六)代+名名

代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名词性语素构成偏正式复音名词10个,其中双音节词1个,三音节词8个,四音节词1个。它们在语用中主要表示敬称或谦称。

“夫子”用于对男子的敬称。“我一人、予小子、予一人、予冲人、予小臣、予冲子、予末小子、朕小子、我幼冲人”等都是帝王在尊长面前的自称词。

(七)形+动动

形容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动词性语素构成偏正式复音动词较少,只发现5个:“聪听、初生、刚克、柔克、穆卜”。

(22)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酒诰》)

“聪听”,指认真仔细地听,明于听取。

(23)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金縢》)

“穆卜”,指恭敬、诚心地卜问。孔安国注《金縢》:“我其为王穆卜”“穆,敬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王逸注:“穆,敬也。”

(八)数+名形

今文《周书》中数词性语素与名词性语素复合构成偏正式复音形容词只有“二心”这个词。

(24)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顾命》)

“二心”,指不忠诚,“二”字又作“贰”。《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孔传:“君丧其德,则民众皆二心矣。”

(九)名+动动

名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动词性语素构成偏正式复音动词很少,只发现“册命”这一个词。

(25)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顾命》)

“册命”,用册书传命,在今文《周书》中指拿着诏书传嗣位之命。《说文》:“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扎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十)形+形名

形容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形容词性语素构成偏正式复音名词也很少,只发现“昧爽”1个词。

(26)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牧誓》)

“昧爽”,指拂晓,黎明,即天还没有完全明的时侯。《说文·七上·日部》:“昧爽,旦明也,一曰闇也。”王筠注:“昧爽之时,较日出时言之则为闇,较鸡鸣时言之则为明。”《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尘埃抪覆,昧不见泰山。”颜师古注:“昧,暗也。”《说文·三下·部》:“爽,明也。”孔安国注《牧誓》:“昧,冥;爽,明。旦明。”

(十一)副+动名

副词性语素修饰、限定动词性语素构成偏正式复音名词也很少,只发现“既望”这一个词。

(27)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召诰》)

“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副词,已经、已然。《广雅·释诂四》:“既,已也。”孔安国注《尧典》“九族既睦”曰:“既,已也。”望,指月相名,农历每月十五日(偶或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当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一百八十度,太阳从西方落下,则月亮从东方升起,两两相望,此时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也最圆,故称这种月相为“望”。既望,就是刚过“望”的时间。

三、结语

通过对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的语义构成和词性构成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词性数量分布看,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以定中结构的名词性复音词为主,状中结构的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的复音词为数很少。在今文《周书》302个偏正式复音词中,复音名词占295个,复音动词6个,复音形容词仅有1个。可见,定中式名词性偏正式复音词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状中式动词性和形容词形的偏正式复音词尚处于萌芽阶段。

(二)从偏语素的语义功能看,今文《周书》偏语素的语义功能已趋多样化:表示数量,

表示性质、状态,表示方位、处所,表示称代,表示领属,表示用途、功用,表示质地、材料、纹理,表示类属,表示施受行为,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情貌、方式、凭借等。这表明今文《周书》时代偏语素的语义功能已经相当完善,奠定了以后偏正式复音词发展的基础。

(三)从正语素的语义范围看,今文《周书》中偏正式复音词的正语素主要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正语素以名词性语素为主,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正语素很少。也就是正语素以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为数很少。在302个偏正式复音词中,以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性语素为正语素的复音词占290个,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性语素为正语素的复音词只有11个,以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性语素为正语素的复音词仅有1个。由此可见,今文《周书》时代以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充当正语素的偏正式复音词正进入萌芽阶段,以名词性语素充当正语素的偏正式复音词发展已趋成熟,其中正语素表示人或事物的类别范围也十分广泛,既包括具体人、事物,也包括各类抽象的概念。

(四)从复音词内部的词性构成看,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的词性构成也日趋多样化。其中偏正式复音名词的构成方式包括:“形+名”“名+名”“数+名”“数+动”“动+名”“代+名”“形+形”“副+动”等八种方式;偏正式复音动词的构成方式有:“形+动”“名+动”两种方式;偏正式复音形容词的构成方式只有“数+名”一种方式。词类的构成方式与其所构成的该词类的数量是一致的。偏正式复音动词与形容词的构成方式单一,正是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以名词为主,动词、形容词为数较少的原因。

(五)从音节构成看,今文《周书》偏正式复音词以两个音节为主,三个及以上音节较少。在302个偏正式复音词中,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复音词288个,三个音节构成的复音词12个,四个音节构成的复音词仅有两个,并且三个及以上音节构成的偏正式复音词全部都是名词,都是用于称代人的复音词。

参考文献:

[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21.

[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整理本)[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0:512.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上一篇:高专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的新思考 下一篇:年度学院院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