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时间:2022-06-13 11:47:14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并从血脂及炎症介质方面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 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分别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数量、斑块体积;并测血清TC、TG、LDLC、 HDLc、APOA1、APOB、hsCRP、TNFa、IL6水平。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组血清TC、TG、LDLC、APOB、hsCRP、TNFa、IL6均有降低(P

【关键词】 脑心通胶囊; 颈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介质

动脉粥样硬化(Artery Atherosclerosis AS)是由多种病理过程包括脂质侵润、炎性细胞侵润、平滑肌细胞的增值、细胞外基质的增加等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脂质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和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AS斑块由稳定状态到溃疡、破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且颈动脉位置表浅,可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1],因而对其进行有效地干预,能从颈动脉斑块局部病理改善反映出全身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斑块的稳定性[2],测量IMT变化,可以作为反映全身AS的“窗口”。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7月至2010年10月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及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的90例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或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治疗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x±s)

组别例数性别(男∶女)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

合并症(例)

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高脂血症

治疗组4524∶2161.2±8.35.4±2.7202813938

对照组4523∶2262.0±6.55.3±2.9212714839

注: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对基础疾病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Z20075001),口服,每次3粒,3次/d。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被检查者取卧位,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CB)的横轴及纵轴的二维图像;IMT的具体测定方法:距CCA膨大处1 cm处,纵切CCA断面上,测定CCA前后壁2条平行亮线之间的距离,内侧亮线为内膜与管腔的分界线,外侧亮线为中外膜的分界线。如无颈动脉斑块,则IMT取双侧平均值,如一侧颈动脉局部有斑块,则取对侧IMT值。每侧均测定6次IMT值,取其平均值并记录。如有斑块,在纵切面上测量斑块的最大厚度(Tmax),计算其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如同时有数个斑块,取其最大者为观察对象,计算斑块数量、体积。

1.3.2 治疗前后血脂的测定 总胆固醇(TC):直接测定法(CHODPAP方法);三酰甘油(TG):直接测定法(GPOPAP方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均系直接测定法。

1.3.3 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TNFα检测 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将处理好的样品贮于70℃低温冰箱内保存,标本收集齐后统一测试。血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法),hsCRP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IL6、TNFα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法)。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检查,若呈正态分布、方差齐,各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前后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 治疗后治疗组IMT、Tmax较前变薄,Smax较前缩小,斑块体积较前较小(P0.05)。详见见表2。

2.2 治疗前后2组血脂的变化,见表3。

2.3 治疗前后2组HsCPR、TNFα、IL6变化的变化,见表4。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x±s)

组别例数IMT(mm)Tmax(mm)Smax(mm)斑块数量(个)斑块体积(mm2)

治疗组治疗前451.08±0.152.06±0.3116.3±1.83.1±0.686±6

治疗后450.91±0.13*1.69±0.25*11.6±1.2*2.9±0.941±5*

对照组治疗前451.06±0.182.03±0.2916.5±1.63.0±0.887±6

治疗后451.01±0.231.98±0.2615.9±1.43.0±0.883±6注治疗前2组比较:P均>0.05;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治疗后2组比较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TC治疗组454.56±1.162.94±0.652.36±0.58#**

(mmol/L)对照组454.64±1.143.35±0.621.45±0.87#

TG治疗组451.45±0.551.03±0.210.98±0.33

(mmol/L)对照组451.47±0.731.24±0.580.79±0.39

HDLC治疗组450.91±0.451.63±0.720.53±0.31

(mmol/L)对照组450.92±0.231.34±0.540.42±0.19

LDLC治疗组452.58±0.891.74±0.511.84±0.67

(mmol/L)对照组452.69±0.972.06±0.422.04±1.01

注:治疗前2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均*P

两组治疗前后HsCPR、TNFα、IL6变化比较(pg/ml)

组别nHsCPR (mg/L)TNFα(pg/ml)IL6(pg/ml)

治疗组45治疗前8.96±3.5547.08±5.9041.46±9.60

治疗后3.69±2.0926.70±8.2321.36±7.11

对照组45治疗前8.14±3.2246.78±5.7945.03±7.03

治疗后7.85±2.5743.81±7.0139.86±7.51*

注:组内前后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P

2.4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主观不适。于治疗前后还观察了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和血生化均未发现有毒副作用。

2.5 随访

随访半年,治疗组未见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对照组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新发脑梗死。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大多数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出现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许多研究表明[4],炎症与免疫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引起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组织病理学研究证明[5],与完整斑块比较,破裂斑块或易损斑块炎性细胞数量增加,其主要分布在脂核周围、纤维帽薄弱部位以及新生血管外膜周围区域。TNFα和IL6作为重要的初级炎症因子,是在损伤反应时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等释放的多肽类物质,在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TNFα、IL6浓度可能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状态,同时,TNFα、IL6作为炎症反应的刺激因子,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脑心通胶囊由黄芪、水蛭、地龙、全蝎、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乳香、桃仁、红花、桂枝、牛膝等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大补元气,使气旺而血行。以水蛭、地龙、全蝎通经透络,尤其水蛭活血化瘀功效显著,地龙活血通络并能解痉,全蝎通络镇痉,重在平肝熄风,共为臣药。以当归当归、川芎、丹参、赤芍、乳香、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臣药疏通瘀阻,且当归补血养血配黄芪补血功效尤佳;川芎兼能疏肝解郁。赤芍清热平肝,缓解拘挛疼痛;丹参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乳香行气止痛;桃仁、红花化瘀和血,可推陈致新,均为佐药。桂枝温经通脉,善行营血。牛膝逐瘀血、通经络,引血下行,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共凑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水蛭、地龙、全蝎含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明显降低血液粘滞性,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管阻力,改变组织器官血液循环;并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明显抑制血栓形成和增加纤溶酶的活性。本研究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不仅可以减轻、逆转颈动脉硬化,同时降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调整了血脂代谢。说明脑心通胶囊能活血化瘀,减轻、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炎。由于炎症在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诱发一系列心脑血管事件。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脑心通胶囊可以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高,张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研究.山东生物医学工程,2002,21(1):4447.

[2] Spence JD. Measurement of intimamedia thickness vscarotid plaque:uses in patient care, genet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new therapise.Inr J stroke,2006,1(4):216221.

[3] Libby P, Geng YJ, Aikawa M, et al. Macrophages and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 Curr()pinion Lipidol 1996,7(5):330335.

[4] 郭爱桃,韦立新,李向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成分与斑块破裂的关系.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9,7(4):357359.

[5] Lindmark E, Diderholm E, Wallentin L,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eukin 6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disease: effects of an early invasive or noninvasive strategy. JAMA,2001,286: 210721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人高血压7... 下一篇:氨溴特罗口服液佐治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