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摇的“中产”

时间:2022-06-13 10:11:24

消费原本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情,约上家人或是亲近的朋友,从别致的街边店到精致的专卖店漫步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符画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追求一种精神风格的契合。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消费从人们生活的随意活动渐渐上升成为深入探讨的话题,上自政府机构的决策文件,下至平民百姓的吃穿住行,可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层面来讨论消费,这个话题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钱”字

2009年,中国政府拿出4万亿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助推GDP保8目标,虽然直接体现在消费层面的效果不甚明显,但据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2009年底的讲话,还是对消费的贡献作出了肯定:“在扩大消费‘一揽子’政策作用下,国内市场从2009年4月份起明显回升,消费成为保增长的关键动力,2010年我国将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及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于今年。”多年来,位居三驾马车末尾的消费所占比例一直徘徊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多在70%~80%,这种差距总是有人提及却无人问津。如今金融危机致使海外市场消费萎缩,国内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倍显重要,消费也因此被推到了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

沦陷的中产

拥有一批稳定和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是刺激国内消费,逐步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的关键之一。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人口比例多数的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群体,是经济也是政治形态中的重要支柱,他们被定义为“推动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局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特别在赤贫与巨富这对冤家群体之间,还能起到的缓冲、理解和平衡作用。

在我国,中产阶层这个概念被提及的年头尚浅,从概念到数量都仍然含糊不清,但同样是一群相对富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的群体。不幸的是这个尚属稚嫩的群体还未成熟就将面临崩溃之势。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悲观”的M型社会学说就是以中产阶层的陷落为主要特征。在英国“中产阶级”已经被爱尔兰上议院新任议员、杰出战略家哈里斯(Eoghan Harris)发明的说法“应付阶级”所替代,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得到了英国人的普遍认同,“生活中需要应付的事太多了。”英国有9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在美国认为自己是中产的也有89%,在中国正好相反,承担着税赋和消费重任的“中产”者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阶层,也许是因为即使成为了“中产”(据社科院对中产阶层定义,年收入6万~50万的人群),似乎生活也并不轻松。

中产阶级像是身处大河的中游,想要向上游颇为费劲,要顺势而下则不费吹灰之力。因此,当他们身不由已的慢慢向下一个阶层滑落时,恐慌感倍加强烈。张玲面临的情况是,150多平米的房产,贷款只是刚刚还完了银行的利息,接下来几年要还的才是真正的本金;孩子要上小学,但似乎不交赞助费就没有好学校可以去;菜价、油价、房价等市场上该涨不该涨的都涨价了;老公的公司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了奖金的数量,工资上涨幅度的百分比也缩了水,但好在工作还算稳定;按说他们一家小20万的年收入已足够迈入中产阶层了,但怎么就觉得生活的危机越来越重呢,一旦失去工作,一切不仅仅回归为零,而是一个巨大的负值,这个她想都不敢想,后悔的是当初怎么没有借钱多买几套房,害怕的是有了什么都别有病。

现在中产阶层最关心的是谁能抑制住他们正在不断向底层人群的滑行。大前研一口中的M型社会从倒U型演变而来,处在两端的赤贫和巨富人群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原本支撑在中间的中产阶层开始往下沉沦,变成一个M型。中产阶层的萎缩不是一件好事,最极端的示例来自于德国,希特勒的崛起正是在德国经济萧条、中产阶级崩溃的背景之下。而非洲、拉丁美洲等缺乏中产阶层支撑的国家大多贫苦而落后,政局不稳。中产者的萎缩,意味着贫富差距扩大后,两个仇视阶层矛盾的升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对中产阶层的沦陷表示担忧,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转型期,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都需要不断挖掘中等收入阶层的潜力,可前提是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人数,不是把原来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往低收入人群里推,而是应该把低收入人群提升到中等收入人群中来,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跃进。

他表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人数目前太少,只是很小的群体,如果仅仅指望他们来拉动消费增长,能力有限,要推动更多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阶层,通过队伍的扩大,通过他们思想上不断成熟,成为对消费承担责任的群体,而不是被当成工具。

自私的中产

在大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也就是所谓白领群体,他们的状况相对稳定也充满变数。为了维持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振兴政策,从产业调整、医疗保障、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到刺激消费的政策鼓励等等,但是在这样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动的情况下,中产阶层也需要有一定的预见和心态调整。

梅新育说到:“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有很大部分人群是收入没有达到,而在心态和思想倾向上是可以划入这部分人群的,这样人数就不少了,因为不是站在财富金字塔的塔尖上,这种地位往往使得他们的一些主张期望具有所谓的正义性,一些意见和建议提起来也格外理直气壮,然而并不是这样一个群体所有的要求和主张都是具正义性和合理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达到一定数量,又不在塔尖上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们主要聚居在大城市,这样的聚居格局会成倍的放大他们的音量和政治影响力,而且由于舆论媒体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他们的读者消费群大多数恰恰又是这部分人,市场化发展又进一步放大了这部分群体的声音,进而抑制掩盖了,其他群体的声音。实际上,城市中的这部分人可能对其他地区、其他群体的疾苦缺乏了解和感情,又具有成倍放大的音量,一些自私、短视的要求可能反而被当成正义的,被政府当作政策实施的舆论引导,这在理论上完全可能实现。现实中,这种情况也不止一次的出现过。看看今天一些热门议题,他们抱怨成品油价的不断上涨,喜欢用大排量的汽车,然而要求人们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低碳、环保生活也是这部分人群最热衷的话题。未来这种精神与物质的矛盾性将会使中产者备受折磨。”

“谈到扩大消费,听到要提高居民收入我们会兴高采烈,我需要对这个群体说的是,在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当中,有得到就必须会有付出的,这种付出包括劳动付出也包括某些生活品质的相对下降,如对大城市的中等收入阶层来说,请钟点工、到外面吃饭都非常便宜,以至于外国人对中国餐饮业、服务业的发达和低廉的价格眼红,实际上生活便利,品质上升,也意味着提供这些服务的人,他们劳动得到的报酬水平相对比较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改善劳动收入水平,最终会惠及低收入群体,随着我们人口的减少,人口红利的消失必然导致低收入人群工资的上升。

想永远享受廉价劳动力服务的便利已经是不可能了。如今在劳资市场已经表现的十分明显,年初的民工荒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缺少劳动力,已经成为劳资双方薪金要求的一种博弈。市场没有免费午餐,没有任何变化会让人只得到不付出。”在经济增长转型的过程中,梅新育认为中产阶层会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消费的中产

但是他们的责任一点不会减少。中产阶层还承担着税赋的责任,我国是个税赋水平较高的国家,法定的税种就有22个,根据相关研究,我国的真实宏观税赋已经达到30%以上,甚至35%。而我们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较低的,张玲的先生在公司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比张玲一年的工资还多。自由撰稿人莫之许曾在他的博客上算过一笔账,如果你去餐馆吃饭,结账金额中有5.5%就是税收,分别是营业税和城建税,而买一包8元香烟,其中有4.7元的消费税,要是买一件100元的衣服,则包含14.53元的增值税和1.45元的城建税。因此,他认为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更应该做的是退税,他们通过消费所交纳的税款,应该予以返还进而刺激再次消费。除了税赋中产阶层还一直承担着促进社会消费的重任。2009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超过16%;这让我们对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抱有充分乐观的期望。在城市潜力挖掘的主体对象仍被锁定中产阶层,同时培育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人口的消费意识。

要想扩大消费,首要是解决收入问题,并且要体现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在这个问题上梅新育对目前广泛提及的提高社会保障为先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国内收入增长和居民财富的增长都是相当快,问题是这二者的增长在阶层和区域分布上太不平衡了,阶层之间分布不平衡我们都能看到。一个群体,如果不是靠着一次分配来取得收入,而是二次分配来改善收入格局,会造成两个麻烦,一个是可能挫伤劳动积极性,二是激励懒汉。像马来西亚,华人工作,马来人享受社会福利,这种情况会造成整个民族的堕落。应该在一次分配的环节上让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目前不是说有体面收入的工人太多,而是有体面收入的工人太少,我们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把所有的中等收入人群打压到低收入人群,而是要让目前低收入水平的人群能够上升到中等收入阶层。而且一般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是较低于低收入阶层的,比如某人月薪10万元,每个月增加1万元收入,他可能只会拿出1000元增加消费,但如果有20个人,每人月薪5000元,每个月增加200元收入,他可能会拿出100元增加消费,总共会增加2000元的消费。应该通过工作中一次劳动收入分配,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平均消费率;另外再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的手段进行二次分配,现在将政策和舆论重点都放在二次分配上,我对此有强烈的保留意见。”

据了解,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两个比重”确实存在失衡,一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再有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其中,在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已成为制约普通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副主任樊彩跃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说到:“2010年的消费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增长的情况,而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有很大关系。如果收入分配制度今年能够进行较大调整,名义消费增长速度将有望超过2009年。”

同时,消费支出结构的合理化也非常重要。如果经济资源分布极度不平衡,集中到少数大城市,让人们怎能不都集中到少数大城市中找机会。这种过度集中又令房产价格等过度上涨,如今在一般居民的支出结构中,房地产占的成本太高,也就让可贸易商品交易下降、消费下降。从中国消费市场形态总体上来说,中国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大国,商业形式高度多种多样化,覆盖面从最低档到最高档样样齐全。而且增长都比较快,二是快速膨胀,进人新世纪以来,连续多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2位数增长,三是奢侈消费表现过度突出。消费必须建立在稳定的消费群体之上,不仅在于收入,还有与其生活、心理和社会地位状态相关联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另外,在消费比例的不断上涨过程中,还将和投资、出口达成一种平衡,危机中因为价格竞争制造业产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步伐会加快,这也是我们应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对目前我国投资率过高,梅新育说到:“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赶超过程中投资率高于其他国家是正常的,目前许多投资主要是用来提升新兴产业,是为了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促进新的生产能力。未来几年我们还是会保持比其他国家高一点的投资率,在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把出口、投资都放到消费对立面是不对的。”

上一篇:女装品牌的消费表达 下一篇:管理文化:西方不亮,东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