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稻水象甲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

时间:2022-06-13 07:06:32

太湖县稻水象甲发生现状及防控技术

摘 要:介绍了稻水象甲在太湖县发生现状,并提出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等。

关键词:稻水象甲;发生现状;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87-02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昆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植物检疫性害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稻水象甲源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一直是美国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我国于1987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该害虫,安徽省于2001年5月在桐城市大关镇首次发现,其后蔓延至舒城县、庐江县。2009年5月,太湖县首次发现该害虫危害。发生稻水象甲虫害的田块一般减产20%,严重的减产可达50%~70%。

1 稻水象甲在太湖县发生现状

1.1 发生范围 2009年5月9日,太湖县植保站在晋熙镇刘羊村、龙安村和小池镇海会村等地调查1代二化螟卵量时,发现稻水象甲成虫及其在早稻上的为害状,发生面积66.7hm2以上。随后,县植保站组织专职检疫员和部分乡镇兼职检疫员,按有害生物疫情普查方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普查,山区8个乡镇均未见稻水象甲,畈区除晋熙和小池2乡镇外未在其它地方发现稻水象甲。2010年5~6月普查,稻水象甲发生区域仍局限于晋熙镇和小池镇交界的刘羊、龙安、海会3个行政村。2011年上述3村双季稻改单季稻,早稻面积大幅度减少,单季稻上仍可见稻水象甲为害状,但为害程度大大减轻。

1.2 发生规律 根据2009-2011年连续3a来的调查,初步认定稻水象甲在太湖县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埂杂草和稻桩上越冬。

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基本与二化螟成虫期同步略迟,初见期在4月上中旬,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6月初终见。越冬代成虫最初在田边禾本科杂草上为害,早稻移栽后向早稻大田转移,从田埂边逐渐向田中心扩散。成虫危害稻叶,取食叶肉,沿叶脉呈白色短条斑。据2009年5月、2010年5月中旬调查,早稻大田平均百丛成虫量为0.8头、1.4头,距田边1m、5m、10m稻株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2.3头、0.9头、0.4头。

5月下旬初见1代幼虫,6月上旬为1代幼虫高峰期。幼虫常3~6头群集蛀食稻根,受害稻株根系发育不良,新根少,植株生长缓慢。2009年6月6日在小池镇海会村调查,严重田块早稻稻株生长受阻、叶片黄枯,远望如火烧,100丛幼虫量高达190~450头。6月中旬末幼虫陆续化蛹。

7月上中旬始见1代成虫,为害双晚秧苗,稻叶出现白色短条斑危害状。随着双晚移栽,大田为害逐渐减轻,8月上中旬后成虫终见。

1.3 传入途径分析 据县植保站走访农户认为,稻水象甲发生地多数农户在2008年从外地引入黄葱种植,极有可能以包装材料等从疫区远距离带来虫源;发生地沟渠傍边有庐江等地外来麻鸭养殖户,亦有可能以饲料、包装物等从疫区带来虫源。

1.4 危害损失 2009年7月,在稻水象甲发生区调查,早稻一般受害减产20%~30%,严重田块减产50%。双晚危害轻于早稻,一般减产约10%。单季稻危害轻于早稻、重于晚稻,一般减产10%~20%。

2 防控措施

2.1 植物检疫 稻水象甲主要靠调运稻种、稻草、秧苗等远距离传播。发生区的稻谷就地加工食用,稻壳就地烧毁,严禁运出;商品包装物及填充料不得使用稻秆、稻壳等以及作物秸秆;不得用未经灭虫处理的稻草、玉米秸秆等寄主植物加工草帘等制品;被污染或从疫区驶出的交通工具尤其是车厢及车灯缝隙处要喷药消毒。

2.2 农业防治 在发生区推行水旱轮作,改双季稻为一季稻,或改早稻为早玉米、早大豆、西瓜等,恶化稻水象甲生存环境。提倡旱育秧,控制越冬代成虫在秧苗上产卵,预防秧苗带虫到大田。结合田间管理,清除田边、沟边、荒地、林地杂草并烧毁,消灭越冬成虫。2011年以来,太湖县稻水象甲发生为害的3个村实行双季稻改单季稻,早稻面积大幅度减少,虽单季稻上仍可见稻水象甲为害状,但为害程度大大减轻。可见双季稻改为一季稻是切实可行的措施。

2.3 物理防治 架设佳多频振式杀虫灯,4月初即开灯可诱杀大部分成虫,降低发生基数。稻谷收获后,经阳光暴晒,杀灭成虫;在入粮仓后使用熏蒸剂,稻谷中的成虫也会死亡。

2.4 药剂除治 药剂防治上采取“治成虫、控幼虫;治早稻、保晚稻”的策略,以防治越冬代成虫为关键。

(1)狠治越冬代成虫:抓住5月上中旬迁移高峰期,在早稻秧田揭膜后和大田前期,分别普治1~2次,以减少成虫发生为害和产卵,降低1生量。防治药剂以毒死蜱、三唑磷为宜。

(2)挑治1代幼虫:1代幼虫是早稻的主要为害虫态,在田间出现幼虫为害状时,用毒死蜱、三唑磷、辛硫磷拌土撒施,幼虫主要分布在田边,为重点施药区。

(3)兼治1代成虫:1代成虫羽化后多先集中在双晚秧田为害,可结合防治双晚秧田害虫,在移栽前3~5d用毒死蜱喷雾效果较好。

每次防治时,田间保持浅水层,并对田边杂草同时用药。防治时,要以村组为单位进行联防联治,做到“四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购药、统一时间施药、统一检查。这样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

(责编:徐焕斗)

上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下一篇:15%阿维·噻嗪酮WP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