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读” 占鳌头

时间:2022-06-13 05:22:19

让语文教学“读” 占鳌头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通过大量阅读,读出语文味,读出意境,读出内涵。古人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的深刻含义,才能体会原汁原味的语文韵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轮轮的改革后,剥去华丽的外衣,通过大量阅读才显其可贵的本色――语文味儿。如何通过阅读读出语文味儿,体现语文本色教学呢?

一、通过自主阅读,引领语文味儿

自主阅读环节几乎每位教师每堂课都实施,但研究我们的课堂阅读,有多少学生真的沉浸于阅读之中呢?相反,都是在教师的督促之下,形式上的“朗朗书声”,自觉自愿地想阅读的学生却很少。这需要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沉浸在阅读内容之中,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这种形象、具体、富有情趣的示范阅读,能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巧,体会文本内涵,领略作者的真正用意,准确把握思想感情,让阅读引领语文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范读,而且要寓范读于每一个重要段落之中,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语文味便油然而生。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抓住字、词、语感等要素,通过自主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情怀。

二、通过反复研读,感悟语文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便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反复研读,加深理解和体验,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字里行间渗透情感教育,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认真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反复研读,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读中联想,在读中获取文本精华,悟明道理,受到熏陶。例如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时,首先呈现几个思考的问题:(1)这是一扇什么门?(2)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3)如何打开这扇门?这三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逐步概括与总结,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才能解决。通过初步阅读能够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重点品读文章的部分内容能够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反复研读,教师引领阅读才能解决第三个问题: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工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究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打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这一主题的获取需要学生认真反复研读,细细品味,加上教师的引导,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

三、通过个性诵读,演绎语文味儿

当然,语文学科中的“读”有很多种,要说哪一种阅读方式适合怎样的问题,适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仔细琢磨。朱自清在《论朗读》中认为:“文宜吟诵,因为本不是自然的,语只宜读或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引领学生通过默读、齐读、单人读、接力读、领读、表演读等方式,读出其义,读出其理,读出其情,直至达到激情诵读。只有在这样的反复个性化阅读中,才能完成对文章的认读、理解、感悟、融情、碰撞、思索、表达……从而领略阅读中的“语文味儿”。

例如,在学习《丰碑》一文时,通过反复咀嚼品味,感悟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通过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导读,感染每一名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激情诵读中演绎本色语文味儿,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

四、通过课外自主续读,延伸语文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量”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四个学段依次为5万字、40万字、100万字、260万字)。因此,课堂阅读教学量是有限的,教材中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大量阅读,接触大量优美的语言文字,才能形成自身较为完美的语言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延伸语文味,提升阅读能力。比如每一篇课文结束后,可以列出与课文相关的文章目录,指导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学会对比,体会写作手法的异同。如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海燕》后,推荐学生阅读《童年》等……大量的课外续读,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上,更需要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读出味道,读进心灵。在平实淡雅,轻轻松松的氛围中阅读,这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语文本色吗?

上一篇:给以信任,教以负责任 下一篇:伊犁州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