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闷宝宝”

时间:2022-06-13 05:14:20

我家有个“闷宝宝”

宝宝入园一段时间了,好不容易度过了泪水纷飞的分离焦虑期,爸爸妈妈的心稍稍放下了一点,新问题又缠绕上了心头:“孩子在幼儿园不爱说话,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我家孩子太内向,让他喊老师总是不喊,真丢人,显得我们家很没有家教似的!”“都开学2个多月了,孩子似乎一个朋友也没交到,是不是太不合群?”

(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琪琪妈:老师,请问我们琪琪在幼儿园是不是不太合群?之前我带她到小区里去玩,发现她很少和别的小朋友玩,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老师:琪琪目前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是比较少,不过别太担心,她入园年纪最小,刚刚3周岁,这个年龄的特点是比较“独”,不太会协作玩游戏。

心理解析:科学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处于“平行游戏期”,他们会在相同的地方做相同的事情,但彼此之间并不作实际的交流和接触。如果能在一起接触几天,他们会有语言上的沟通,但非常简单,表达得最多的话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所有权,比如“这是我的”,这是孩子的一种天然的保护意识。

而3岁左右的孩子逐渐进入“合作游戏期”,不再像2岁的时候那么“自私”――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他开始接受“这件玩具是别人的”,开始懂得和别人分享玩具,合作游戏。

家园共育:

对于从“平行游戏期”往“合作游戏期”过渡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达到家园共育。

一步一步,分步强化

不要要求孩子直接从“闷宝宝”跃为集体活动的小明星。一步一步来,当孩子由不理睬小朋友的邀请,到偶尔理睬,就是进步。尤其是孩子表示了愿意参加的愿望,要及时鼓励。当孩子由被邀请变得能主动要求参加小朋友们的活动时,给予正强化。

学会邀请,从开头做起

小班时,老师会通过游戏活动反复请孩子自我介绍,认识新朋友,继而培养孩子的合作游戏能力。同样,家长也可以予以配合,如带孩子去小区玩耍时,鼓励孩子发出邀请“你能和我一起玩吗?”再鼓励孩子之间相互介绍,强化孩子的交往技能。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老师组织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阳阳看见妈妈就跑了过来,小手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角,尽管妈妈再三鼓励,阳阳都不肯去跟大家一起游戏)

阳阳妈:阳阳在家就比较文静,也有点胆小,遇到长辈让他喊人他都胆小不敢喊。老师,他平时在幼儿园是不是也这么胆小、不合群?

老师:阳阳确实是个比较文静的孩子,也有一点胆小,参加集体活动时比较紧张,不过他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很细心,做事情很认真。至于胆小可以通过家园共育一起来帮助他成长。

心理解析:孩子的胆小往往和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说自己家孩子胆小的家长,可以自省是否有这样的教育行径:1.过度溺爱,凡事包办。造成孩子极度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自信心;2.过度束缚,凡事禁止。打着为孩子安全考虑的旗号禁止孩子的一切探索活动,使孩子生活在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环境中;3.过度威胁,凡事恐吓。为了让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可怕的故事吓唬孩子,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长期蒙上阴影。

家园共育:

对于胆小的孩子,家长要放手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给孩子一定的探索空间,

我行,我会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大人和孩子聊天时最好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学着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进小班时,老师会教孩子们穿脱衣服、叠衣服等,那么在家里,家长就放手下让孩子去做,哪怕开始慢一点,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所为,有所不为

孩子的天性充满好奇,他们会玩泥巴、玩水、玩沙、戳小洞(包括拿异物塞进鼻孔、耳朵、插座等小洞),进行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探索活动。这时就要注意区分。为了安全考虑,禁止孩子触摸插座、煤气开关这些事必须的,但是为了怕麻烦、怕脏等原因禁止孩子就大可不必。弄脏的衣裤可以洗干净,但孩子探索的乐趣不应该禁止。

停止威胁,正面引导

“你不去幼儿园,就把你一个人关在家里,让野猫来吃掉。”“再不听话,我们就不喜欢你了,不要你了”……孩子长期在这类语言的威胁下长大,必然在形成胆怯、畏缩的性格。因此,停止负面的威胁语言,以正面鼓励和引导为主。比如多问问孩子在幼儿园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勇敢的行为,引导孩子往积极、开朗的性格发展。

(傍晚幼儿园放学时,老师向接园的家长反映情况)

老师:丁丁在班上比较闷,不管是做游戏还是吃饭,基本都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和交流。集体活动时动手能力还可以的,就是比较沉默寡言。请问他在家也是这样吗?

丁丁奶奶:丁丁是个不大爱说话的孩子,他爸爸妈妈都挺爱说笑逗乐的,性格也开朗,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这么内向。不过他是个挺乖的孩子,除了不爱说话,别的都挺好。

心理解析:有的孩子喜欢微笑,而有的孩子更容易哭泣;有的孩子容易害怕、害羞,而有的则不然。比较而言,先天胆小、谨慎、性格内向的孩子会自觉表现出控制、抑制自己的行为,他在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往往表现出不敢表现,不愿意与人交往,缺乏自信等。当然,内向的孩子也有很多优点,比如他们观察力更敏锐,做事持之以恒等。因此,面对内向的孩子,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要觉得孩子内向就是缺点,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增进孩子的社会交往即可。

家园共育:

对于内向的孩子,家长切忌揠苗助长。

接受他,鼓励他

首先家长要接受内向不是缺点,更不是毛病,但内向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时确实会感到更大的压力。因此,最好从孩子熟悉的环境开始来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比如,定期参加一些家长都带孩子的集体活动,如亲戚聚会,同学聚会,甚至是固定对象的妈妈群聚会等。和熟悉的同龄人在一起,孩子会更放得开。

帮助他,陪伴他

内向的孩子往往不敢表现。在这一点上,家长要多花点心思。比如,刚进小班的孩子,老师往往会鼓励他们带些玩具、图画书、水果或糖果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分享。家长准备一些好玩的玩具等,会吸引更多的孩子来与自己宝贝主动交往;幼儿园有很多亲子活动,多抽点时间来陪孩子参加,也会极大增强孩子的参与欲;亲子比赛时帮孩子好好准备,获得奖项对孩子也是极大的鼓励。

(虎子2岁多,参加亲子班一段时间了,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

亲子班老师:虎子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玩,老师说话也好像没听见,自己玩自己的,到处看空调啥的,请问在家里也是这样吗?

虎子爸:在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带他出去玩,他的注意力完全在某种东西上,主要是空调或带转的东西,别的东西也不感兴趣,这样有半年时间了。另外,大人说话,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完全不理会大人,大人问他,他也不回答,只是说平时最爱说的几句话,老重复问小狗怎样叫,大人都回答无数遍了。

心理解析:如果孩子情感冷漠,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言语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异常,家长首先要排除自闭症的可能。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病。2~6岁是自闭症最佳的干预和治疗期,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家园共育:警惕自闭症

自闭症有以下三点较为显著的特征:

交流障碍:语言能力发育迟缓(排除发音器官问题);叫他没有反应(排除听力问题); 让他指东西他不会;不与别人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

刻板行为:会在较长时间内独自重复某项刻板行为,兴趣狭窄。

感觉迟钝:有些自闭症儿童对疼痛感觉迟钝,有自伤行为。

如果以上三条都符合,应立刻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断治疗。

上一篇: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之我见 下一篇:浅析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