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所思

时间:2022-06-13 10:29:37

当前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所思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不足,让读者明确长期以来,羁绊着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问题所在,其中有教育制度改革带来的问题,也有设计类专业自身的问题,还有教师方面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几点关于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拙见,以便对设计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贡献点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设计类专业 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 教学改革

通过笔者近10年的相关教学实践和对国内许多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归纳了当前设计类专业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首先,国家招生制度的弊端,造成生源质量下降。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考入学率的不断提升,许多仅学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艺术类考生,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高等学府的设计类专业。这已经成了各艺术类院校乃至专业美院的普遍现象,其生源质量可想而知。

这一点我们仅从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班级人数上就能明确地感受到。从2000年前后,为响应教育制度的改革,各高等院校相继扩招,使得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学生数量的增加及应试教育带来的生源质量的下降必然给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各院校艺术类专业如何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及正确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随着学科的不断细化,原有纯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应对诸如建筑学、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及环艺设计等专业的需求了。这就要求不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在“传道”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严格遵照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施教。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绝大多数一线专业基础课教师,均直接或间接从“科班”的美院的纯艺术专业毕业,在施教的过程中,许多仍沿用对待纯艺术专业的方式来教授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因而,缺乏针对性。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其直接结果将导致该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脱节的现象便显而易见了。

第三,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晰且随意性较大,导致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任务不明晰。目前许多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在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往往通过相关专业的负责人来执行。而该负责人的专业偏向和个人喜好往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便体现无余。一个培养方案刚执行了一两年,由于负责人的更换而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例子屡屡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艺术类考试制度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我们国家的艺术类考试数十年如一日,其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论是纯艺术专业还是各类设计专业,其考核内容都是素描和色彩,个别的加一门速写。如此看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课考核,入学后却不加以重视,甚至与其相悖而行。设计类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很难想象在知识产权明晰,且被法律所保护的当今社会,和他人雷同的设计作品进入市场,那后果将是多么的严重。因而,当代设计类专业的造型基础教学特点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独立思考,寻求创意、形式上的不同,它可能不要求学生有多高的表现技能,因为现代科技可以辅助他们去完成。所以,当前的艺术类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如何能考核出设计类专业所需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这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针对以上我国当前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怎样上好专业基础课,成了我们急需探讨和解决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专业基础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教学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到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对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高校设计类专业应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改变“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集思广益,优化师资结构,以教学团队为基础,实行课程建设负责制。倡导设计类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负责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具体行之有效地执行和跟踪,及时将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学团队,以确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等方面的科学化、前沿化和专业化水平。教学团队成员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科学管理理念及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学法研究”例会,集中交流总结在培养方案执行中存在的不足,交流个人较为满意的经验等,从而,以改革促发展,以实践求创新,探索一条更适合当代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

其次,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兴趣方能做好一件事,对于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亦是如此。那么如何培养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这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要给学生以新鲜感,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教师自身讲,要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法式,不能沿用摆几个几何体、石膏或静物等让学生化的方式。可以将教学的场地由室内扩展到室外。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摆放静物的原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的特性,摆放自己的生活用品等。这样,在表现自己较为熟悉的物品时,更能便于理解和掌握,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再次,加强培养力度、加大课时投入。面对如此诸多高考“速成”生,我们应改革教学模式,加大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时力度,不能用几十个课时就“搪塞”过这门课,不能只是“走过程”、“长见识”。既然学生们能够通过较短时间的训练,通过我们的考试制度满足我们的考核要求,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潜力,是可以塑造和提高的,但是距离相关设计类专业所要求的基础要“厚”还有一定的距离。事物的发展规律既是如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我们专业基础课来讲,没有人是天才,天生就是“厚基础”。故面对考试制度改革后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改变我们“急于求成”、“揠苗助长”的心理,应该认识到我们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大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量,让学生分学期、分阶段的递进式加强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力度。这样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就更易入手,便于理解和掌握,才能体现出其基础之厚。

参考文献:

[1]冯峰,卢.设计素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田崴.思维设计――造型艺术与思维创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王菊生.造型艺术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信号词在大学英语四级写作中的运用 下一篇:动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