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时间:2022-06-13 07:28:06

关键词:经筋刺法;顽固性面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73-02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经筋刺法配合刺络、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来自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43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4~64岁,平均(36.25±12.46)岁;面瘫左侧23例,右侧20例,病程在2月以上,最长达13个月;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5例,其余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

1.2 纳入标准 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诊断标准[1];病程2个月以上;参照《周围性面神经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2]面神经功能评分

2 治疗方法

2.1 经筋刺法治疗 选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阳白四透、太阳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排刺、围刺为主。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 min;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3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 min。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 min。

2.2 刺络拔罐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颊、颧、额部的2~3个穴位进行刺络拔罐,出血2~3 mL。

2.3 艾条隔姜灸 取患侧的颊车、地仓、迎香等穴位,如有露睛流泪加阳白穴,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加翳风穴。放上一块约1 mm厚的老姜片,然后点燃艾条,在老姜片上温灸,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轮流温灸各个穴位,治疗大约15 min,每日2次;3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4 d,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评分以均数±标准差(Ax-G±s )表示,面神经功能评分前后比较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参照《周围性面神经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2]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总分=面神经动态观评分-面神经静态观评分-并发症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满分为50分。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为47~50分;显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5分以上;有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10分以上;无效:经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不足5分。

4.2 治疗结果 43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后表情肌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评分,结果见表1。43例患者中痊愈4 例,显效21例,好转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7%。

5 讨论

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久得不到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形成顽固性面瘫,一般疗法难以治愈。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或因劳汗当风,或因贪凉喜冷,嗜卧风口,或因腠理开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趁虚直中面部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所以三阳经经筋受阻,是该病的关键。《灵枢•经筋》记载着手足三阳之筋均上行于面,额为太阳所系;目下属阳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阳所过。采用面部经筋的透刺、排刺法,额部瘫主取阳白四透(阳白穴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闭目露睛主取睛明、四白;口主取下关、太阳、地仓、颊车的透穴刺法,多针浅刺,旨在疏调三阳经经筋。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经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刺络法即为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令血出邪尽,血气复行。配以拔罐,主要是以此控制出血量,使之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治疗目的。三阳经经筋均上行于面,多结于(即颧部)、颔(即下颌)、颊等处。取颊、颧、额等处为刺络法的重点部位,配合经筋透刺、排刺法以疏导结聚,疏理经筋,散风祛邪。通过施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的代谢,疏通经络,消除神经根的炎症及肿胀。隔姜灸艾与姜相互作用,二者相配具温通经络,消积破结及祛风散寒作用,可以改善患处气血不和、经脉失养、迟缓不收的症状。经筋透刺、排刺法配合刺络加艾灸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建立在石学敏院士多年临床经验及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多法并用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

[2]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2009,(S1):71~73.

(收稿日期:2011-1-12)

上一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下一篇:电针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20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