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时间:2022-06-13 05:47:22

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1997-2010年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特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探讨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宿迁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宿迁市作为新兴城市,也是农业大市,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发展目标,耕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首先分析宿迁市1997-2010年耕地动态变化特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探讨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2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全市总面积8555km2,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2010年全市GDP达1015.21亿元,年末总人口546.28万人,城镇化率43.3%,耕地面积4379km2。

2.2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特征

经统计,1997年底宿迁市耕地面积达4520km2,2010年底则为4379km2,14年减少141km2,年均减少10km2。

图1宿迁市耕地面积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1998-2011)

1997-2010年宿迁市耕地面积变化分为2个阶段:(1)1997-2001年为耕地快速减少阶段,耕地从1997年4520km2减少到2001年4416km2,5年减少104km2,年均减少20.8km2;(2)2002-2010年为耕地缓减保平阶段,耕地从2002年的4393km2减少到2010年4379km2,9年减少14km2,年均减少1.56 km2(图1)。

3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3.1分析方法

3.1.1指标选取。根据科学性、系统性、主导型、独立性、实用性原则,结合宿迁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特点,从经济、资源、技术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作为驱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具体指标: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2人均GDP(元)、X3GDP(亿元)、X4城市化水平(%)、X5二三产业比重(%)、X6农药(吨)、X7化肥(万吨)、X8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X9粮食单产(kg/hm2),具体数据取自《宿迁市统计年鉴》(1998-2011)。

3.1.2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将选定的指标与耕地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提取与耕地变化相关性大的驱动因子,进而进一步总结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为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的提出指明方向。

3.2分析结果

宿迁市耕地面积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大中型拖拉机、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单产成负相关,当耕地面积减少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大中型拖拉机、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单产指标值变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的相关系数大,说明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水平与耕地面积数量变化有较大影响。

4对策建议

在耕地面积与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实现耕地保护与持续、合理利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l)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是技术创新和技术选择的主体,通过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土地利用专门技术人才,促进技术发明创造和推广利用。(2)创新耕地保护理念。耕地的利用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矛盾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要在思想观念上适应发展需要,创新耕地保护理念。从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坚持生态型耕地保护机制,创新耕地保护理念。(3)高效利用土地、培育高效农业品种。针对近年来宿迁市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保障人们吃饭问题,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同时防止工业污染土地。(4)禁止闲置、荒芜耕地,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对于可耕种收获的耕地加强监管,建立相关制度法规杜绝荒废耕地、闲置耕地的方式,解决由此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等的关系问题,使土地得以高效、正常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赵士洞. 近50年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研究[J]. 资源科学, 2002, 24(5): 19-25.

[2]李晓文.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5): 562-567.

[3]李平等.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 地理研究, 2001, 20(2): 129-138.

[4]汪朝辉等. 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1): 53-59.

[5]邵晓梅等. 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研究, 2001, 20(3): 298-306.

[6]瓦哈甫·哈力克等. 绿洲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J]. 地理学报, 2004, 59(4): 608-610.

[7]俞勇军, 陆玉麒. 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J]. 经济地理, 2002, (4): 57-60,64.

上一篇:如何让更多人选择轨道交通 下一篇:城市更新与改造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