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练习推开学生素养之窗

时间:2022-06-13 05:17:03

让练习推开学生素养之窗

摘 要:练习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养成勤学、乐学的学习态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有效课堂;练习;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自觉的数学意识和行为。它包括数学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涵盖更高层次的,如创新意识、数学的美学价值等诸多方面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练习是数学学科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品质及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谈些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一、设计生活性的课堂练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平时,我经常设计一些关于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相关练习,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学习和认识数学的主要源泉。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这个单元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我们班俞航同学身高146 (米、分米、厘米),体重50 (吨、千克、克)。他每天从家里到学校需要15 (时、分、秒),他每分钟走100 (千米、分米、米),他家到学校有1500 (千米、分米、米)。

学生在解本题时兴趣浓厚,感受到数学是一门生活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产生乐于练习的情感,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该题还检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区别和应用。

二、设计趣味性的课堂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课堂练习,使其产生乐学、好学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认识“平年和闰年”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小芳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他可能是下面哪个年份出生的?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

这道充满趣味性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主体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平年和闰年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真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数学思维。

三、设计层次性的课堂练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在练习设计中,按照难易分成三类:第一类基本性练习,以模仿课本知识为主,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第二类提高性练习,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班上有90%的学生必须完成;第三类拓展性练习,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班级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选做。

如,在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读写”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基础性练习

(1)5个百、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 )。

(2)349里面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

(3)1000里面有( )个百;1000里面有( )个十;1000里面有( )个一。

2. 提高性练习

先读一读,再根据每组数的排列规律接着写。

(1)715,710,705,( ),( )。

(2)123,234,345,( ),( )。

(3)343,454,565,( ),( )。

3.拓展性练习

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是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3。想一想,这样的数有哪些?

通过这些分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设计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思”中解题,在“创”中做题。

比如,在教W“比较千以内数大小”时,我设计了一题:76378,先填“”中的数字,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发现,当“”中填0~5时为“>”;当“”中填6~9时为“

总之,课堂练习的设计应灵活多样,集生活性、趣味性、层次性及开放性于一身,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悦.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3(5).

[2]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下一篇:刍议师生交互的信息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