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就业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13 04:10:03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基本情况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机电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历史久远,师资力量雄厚,实践教学设备齐全先进,通过近几年的高职办学实践,从学院领导到任课老师,从实训基地的指导老师到教辅管理的工作人员,都全面地加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教育理念、内涵的认识,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向具有成熟高职教育经验和理论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遵循科学的办学理念,立足区域教育、经济环境和发展态势,大胆实践,在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活动中,从办学的内容、形式、规模和目标上,探索适合的途径与机制,结合自身和丹东、辽宁地区独有的社会经济特点,走出一条专业为主、就业为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2009年我院共有23个专业1393名高职毕业生,和2008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基本持平,但相较2001年只有1个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高职专业,仅有75名毕业生,毕业生总数增加1318人,自2003年至今,我院的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尽管我院2009届毕业生规模大、增幅高,在人数和专业数上创历史新高,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在学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推动下,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院2009届毕业生已实现就业人数1309人,年度就业率达到93.96%。

二、就业主要特点

(一)毕业专业、人数逐年增加,年终就业率每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这一方面首先得益于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另一方面归功于高职院校的艰苦工作。近年来我院在新增专业的调研、师资、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花大力气,从2001年仅有1个现代机械制造的高职专业75名毕业生,发展到2009年23个专业1393名毕业生。虽然新专业带来了毕业生人数的剧增,但由于新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没有拖就业的后腿,反而成为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多。

从地区流向看,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东部地区就业占首位;其次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就业的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0%。“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在辽宁地区,特别是沈阳、大连和丹东等地区,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专业分布日趋合理。

(三)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

我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稳定最高的三个专业是:检测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年均都在97%以上,就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均在95%,充分体现了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四)到基层企业、到企业的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多。

虽然东部发达地区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热点,但是由于我院在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及定位方面教育到位,学生都认识到作为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要站稳脚跟,必须从基层做起,近年来,到基层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

(五)灵活就业人数增多。

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灵活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2005年灵活就业的有32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58%;2009年灵活就业的有74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34%,比2005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六)大集团订单就业成为集中就业重要渠道。

2007年6月,通过多次互访探讨,我院在高职毕业生培养和就业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与沈阳机床集团里的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签订了2008届机械类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一年的订单培养协议,开创了沈阳机床集团应届毕业生上岗实训时间最早、单次人数最多的两项纪录。

2007年8月1日我院共58名学生通过面试走上了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安排的数控装配、操作两类岗位。企业方面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学习数控机床装配和加工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数控机床装配和加工编程与操作方法,了解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和保养。强化训练,综合测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相应岗位。我院机械工程系也针对后续课程制定了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取消原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年所有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工作需要,安排有关实训任务和培训计划。校企双方同时各派出4名业务骨干作为这批学生的指导老师,对上岗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联合管理和指导,对学生在岗实训期间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表现情况,由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分三个阶段给出评价结论。经过一年,除1名学生因体质原因外,其余学生都和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正式就业协议,我们也通过多次回访调研,了解到学生对这种顶岗实训十分认可,企业也相当欢迎这种顶岗培训形式,从而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发展壮大急需人才的问题,而且使企业在培训中遴选出优秀人才进行有方向性的培养,为企业日后更大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随后我院又陆续与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电力建设公司、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协议。

(七)立足地区区域经济建设,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并逐步向沿海发达城市延伸。

从我院几年来的毕业生流向分析来看,省外就业趋于平稳,就业人数并不随毕业人数增加而有明显改变,但反观毕业生在辽宁省内区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近两年更加突出,尤其是在丹东和省内除沈阳大连地区,这当然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策带来的重工业企业的复苏、人才紧缺分不开,但主要还是因为我院在1999年试办高职时就提出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即就业基地的办学策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我院已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式委培等多种方式,在辽宁省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就业基地,为支持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依托,以胶东半岛为支点,逐步向沿海发达城市,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地区延伸的就业工作战略,为我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八)定期回访,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我院常年坚持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用人单位的回访,并把它制度化、规范化。多年来,我院共走访了沈阳机床集团、沈飞工业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大连华录集团、深圳比亚迪有限公司等国内百余家与我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采取个别访谈、小型座谈、发放问卷的方式,广泛地接触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车间管理人员、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一线的工人师傅及我院的毕业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征求他们对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诸多方面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回访学生1500余位,参与调研教师超80人次。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定期回访,我们不仅了解了毕业生的生存状态,联系了校企情感,更重要的是立足服务的理念,及时发现了教学与市场的脱节,并及时进行了调整,如此既发扬了学院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的工作作风,又赢得了良好的就业信誉。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好,普遍认为我院能够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与调整专业,定位准确,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工作认真、办事严谨,业务熟、上手快,能吃苦耐劳,心态好,稳定,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单位的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回顾学院办学历程,研究就业实际,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地广泛开展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合作办学,把高职的课堂扩大到企业的车间里,延伸到生产第一线,学习才能在人力资源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真正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上一篇:宁波市近年来服装业英语翻译人才需求量调研 下一篇:运用半格估读法解决电表读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