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松次仁:在世界屋脊酿造葡萄酒

时间:2022-06-13 02:10:52

洛松次仁:在世界屋脊酿造葡萄酒

他把葡萄酒产业商品化,让芒康县盐井地区一百六十多年土法酿制葡萄酒融入了现代制作工艺,结束了世人以为不产葡萄酒的历史。

这个曾经求学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80后藏族小伙,因为青想,在海拔2900米的高原上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创业故事。

“我要做的就是,当人们一说起‘达美拥’,就如同提及波尔多一样,想到葡萄酒,想到中国,想到我的家乡芒康。”为了这个勃勃野心,藏族小伙洛松次仁已经努力了六年时间。

2016年3月4日,身为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洛松次仁从共青团首届青年农牧民创新创业大赛捧回冠军奖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再次表达了相同的心愿:“这个荣誉是对我们创业六年的肯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达美拥’红酒能让更多的家乡百姓富起来;也希望更多人知道的葡萄酒,爱喝的葡萄酒。”

神奇的土地

洛松次仁的家乡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是个令人向往的神奇地方,人们俗称这里为盐井地区,纳西族和藏族混居。芒康藏语意为“善妙之地”,地处最东部,昌都市东南部,是茶马古道进入的第一站。这里与四川的甘孜州、云南迪庆州毗邻,川滇藏文化在这里汇集。走在芒康的大街小巷,起源于川滇,穿越青藏高原,纵横数万里,上下两千年的茶马古道的马铃声,依稀在耳边回荡。

芒康还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一千三百多年的盐井古盐田。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惟一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传统工艺的地方,只是过去人们靠背卤水晒盐,现在用水泵抽水晒盐,方便省力了很多。

这里还有惟一的天主教堂和独有的弦子舞。弦子舞被称为“古道神韵”,在弦子古朴悠扬的伴奏声中,盛装的人们围着篝火,甩动长袖蹁跹起舞,把欢乐向四周传递。因为多样的文化,芒康也被称为“藏东秀才之乡”。

1983年,洛松次仁出生在纳西民族乡,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农牧民,家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他的记忆中,做裁缝的母亲是个安静的人,总是默默为家人把事情做好。父亲洛邓则开朗活跃,是村里第一个跑运输的。洛松次仁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到处玩,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做飞翔的梦,直到现在也还这样。”

由于父亲的开明,1996年,13岁的洛松次仁被送到天津读书,这让他比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更早地见识了都市的繁华多彩。只是谁也没料到,这给少年洛松次仁带来那么大的内心震憾。“那时每年都要回芒康。不知为什么,外面的世界越精彩,我的思乡情绪就越浓,老想着要是芒康也这么发达该多好。”

直到三年后回到昌都市上高中,这种纠结和烦恼依然困扰着洛松次仁。有时他会觉得自己胸中的志向,无法在现实中伸展拳脚。

作为家里的长子,洛松次仁很早就知道自己要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随着弟弟妹妹也开始上学,父母希望洛松次仁能回家赚钱养家。在当地藏族家庭,还沿袭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生活习俗,家中的老大依照传统要接受父母指定的婚姻,留在父母身边。对此,洛松次仁坦然接受。他说:“自己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儿,就是照顾好父母、弟弟妹妹。”就这样,不到20岁,洛松次仁便放弃了前途大好的学业,肩负起养家的责任。

不过,见过世面的洛松次仁回到家中,很快就发现了商机。“纳西民族乡交通极不方便,老乡们需要的日用品都要从外面运进来,而纳西乡自产的工农业物资也要靠私人运输车完成,所以,跑运输一定能行。”于是,洛松次仁大胆地用家中的积蓄,又贷了一些款,购买了一台康明斯货车,跑起盐井至成都的运输。

一年后,洛松次仁又购买了一辆大型客车,从事芒康至拉萨的客运。洛松次仁告诉记者,从货运改客运,并不是为了多赚钱,而是看到盐井地区的人去一趟拉萨真的太不方便了。

回忆跑运输的日子,洛松次仁说:“那时路况太差,去一次成都一般三四天,每次都能见到路上出事的车。我很幸运,每次都能平安回来。只是全家人都跟着我提心吊胆。”

在西农遇到有缘人

父亲敢闯敢干的性格一直影响着洛松次仁。2007年,洛松次仁和父亲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原盐井青稞酒厂,并用芒康县境内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女峰”的达美拥雪山来注册商标,开始酿造“达美拥”红酒。

盐井地区独特的河谷地理、气候条件,让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种葡萄、酿葡萄酒的传统。据说盐井地区种葡萄的历史起于19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到芒康盐井传教,修建了盐井天主教堂,同时带来了葡萄树苗,还有法国传统的葡萄酒酿造技术。

盐井葡萄酒在地区早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只是没有形成产业,更没有人深挖这里酿造红酒无与伦比的自然优势。

为了学到先进的酿造工艺,做大酒厂,洛松次仁在芒康县政府的帮助下,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进修。

在西农大葡萄酒学院,洛松次仁克服各种不习惯,一头扎进葡萄酒酿造工艺和产业上下游相关技术的学习。他说:“我不怕吃苦,怕的是学不到东西,愧对老师、家人、父老乡亲和背后给我巨大支持的政府。”在葡萄酒学院学习期间,洛松次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勤于思考,有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学长请教。

尽管时间短,学到的东西有限,但洛松次仁在这里结识了葡萄酒学博士高捷,还成功把这个博士带回了自己的酒厂,成为合作伙伴。他说,这是西农大给予他最珍贵的礼物。

2000年,高捷从云南考到西农大读本科,毕业后保送读硕士,再保送读博士。2009年,正在攻读葡萄与葡萄酒学博士学位的高捷认识了前来进修的洛松次仁,两人很快就成了亦师亦友的好朋友。

有一天,洛松次仁跟高捷说,他在芒康经营一家酒厂,不过规模很小,设备也很陈旧。他希望高捷能和自己一起在家乡建起一座现代化的葡萄酒厂。高捷说,自己当时就觉得这根本不现实。“当时我想啊,他这个水平不可能做成酒厂,有些学了几年的人都还干不来呢,何况他才学几个月。”但经不住洛松次仁软磨硬泡,高捷勉强答应跟他去一趟芒康看看,权当是去旅游一次。

但是,一进入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的盐井,常年和各种葡萄打交道的高捷就再也不想走了。他说,盐井地区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平均海拔2900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达三百四十多天。干燥、通风却又不缺水,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中有中岩曲河,澜沧江从中流过,还有达美拥雪山的庇护。在这里种葡萄不会有病虫害,可以整个生长周期都不施用一滴农药和化肥,是世界上酿制高品质无污染葡萄酒的宝地。

“这里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有群众酿酒的技术基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老百姓酿酒饮酒的习惯,我发现这里还真的可以好好干一番。”高捷留了下来。

建海拔最高的酒厂

2009年,洛松次仁和高捷、父亲洛邓共同出资500万元,成立了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由洛松次仁担任董事长。他们依托西农大葡萄酒学院,开始建造世界最高海拔的葡萄酒厂。

酒厂在高捷的设计下,实验室、生产车间、包装车间一应俱全,还通过严格检测,获得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公司生产的“达美拥”系列葡萄酒和青稞虫草酒,一经投放市场就好评不断,供不应求。“达美拥”红酒上市当年,就成为芒康旅游艺术节政府惟一指定用酒,第二年又成为昌都解放六十周年政府接待指定用酒。2011年,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庆活动中,“达美拥”再次成为接待指定用酒。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酒厂规模不断扩大,酿造红酒的原材料“黑珍珠”葡萄却供应不上了。“黑珍珠”个儿不大,颜色呈紫黑色,是盐井地区特有的品种。洛松次仁说,其实 “黑珍珠”并不是这种葡萄的学名,它是芒康县独有的一种野生葡萄,生长期无虫害,无需喷洒农药,是纯粹的绿色产品,当地人用它来酿造葡萄酒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因为盐井地区耕地面积稀有,当地农牧民在种植青稞和玉米后,可以用来种植葡萄的面积已经很少。

据统计,2009年,当地群众葡萄种植面积仅有100亩。尽管后来公司实行高价收购葡萄政策,但到2012年,种植面积也仅有300亩。“达美拥”红酒因受原材料限制,一度只在昌都市和拉萨市销售供应。

“原本自家小规模酿造没有问题,可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而且是原材料,就必须想办法解决。”洛松次仁说,为了打破产能瓶颈,从2012年起,公司开始探索葡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自治区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的扶持下,当年就带动当地群众利用荒山种植葡萄200余亩。

2013年,公司提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和当地50多家农户签订葡萄种植与收购协议,由企业提供技术,并承诺高价收购农民全部葡萄。与种植青稞每亩地收入约1200元相比,农民种葡萄每亩地可收入5000元以上,生产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满头银发的次仁南泽老人就是种葡萄的受益者。他感慨道:“了一辈子的农活,也都没能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现在我的孩子通过种植葡萄,一年最少也有两万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如今,在芒康当地政府支持下,纳西、木许、曲孜卡三个乡镇种植酿酒葡萄已达2500亩,预计待三年量产后,将为当地直接增收达2000万元以上。

现在,洛松次仁酒厂的葡萄酒产量已从最初的10吨达到100吨。但是,只要有时间,洛松次仁和高捷还是到处寻找可以开发种葡萄的荒地。他们尝试在石头地里下挖一米多深,从别的地方运土填上,再用来种植葡萄。

“只是这样的土地根本无法使用机械设备,种植成本是一般耕地的三倍还多。”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在盐井周边的大山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两年多的时间开垦出了300多亩的荒地,并把它们变成美丽的葡萄园。

“缺东少西”的创业

在酒厂的葡萄种植基地,有一大堆黑色的土,走上前仔细看,里面还有不少果梗和葡萄籽。高捷介绍说,公司和当地群众签了合同,规定果农有多少葡萄,工厂就收多少。“但每年会有不少品质不佳的葡萄被挑剩,无法用于生产红酒,我们就把它们重新堆到地里,发酵后和着牛粪,等腐熟后作为堆肥留着以后再施到地里,循环利用。”

每年9月,是盐井地区葡萄成熟的季节,整个芒康都氤氲着葡萄的香甜。但是,对洛松次仁的酒厂来说,最佳采摘期只有5天,机器设备要24小时待命,把收购来的葡萄马上进行清理、打碎,输送到发酵罐中进行发酵,所以必须保持水电通畅。这对一般企业来说是基本要求,但对建在高原上的酒厂却是一种挑战,也是洛松次仁和高捷创业中最大的痛点。

洛松次仁说,“在其他企业里,设备坏了,请专业人员维修就行了,但在这里不行,技术人员太少,还得酒厂慢慢培养。”

交通的不便,人才的稀缺,让这家高原上的酒厂总有常人想不到的困难。“上次在收购葡萄时,由于连日的暴雨,冷水循环设备损坏,为了配一个冷却塔里的零部件,我赶到800公里外的林芝地区购买。因为全是临江而建的险峻山路,这段路程开车就要走上两天。”

对高捷来说,在第二故乡的芒康,他也要卸下葡萄酒学博士的身份,酒厂每个工种他都干过,电焊工、种植师、企业管理、司机、后勤……据高捷的朋友讲,高捷最惨的一次,是差点被种植户打了。因为当地海拔高度不同,每年河谷下面的葡萄成熟的要早些,上面的葡萄成熟晚些,如果一同采摘,酒的口感就会受到影响,于是,高捷让工作人员从低海拔往高海拔逐批采收。这样一来,暂时没被收的农民就急了。高捷说,这些都是因为种植户们对制酒工艺不了解,需要我们长期沟通、理解、融合,“现在这些不愉快都过去了”。

洛松次仁的父亲洛邓是一位久经历练的老人,他对儿子和高捷的合作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俩好比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共同为家庭生活在忙碌。洛松次仁就好比是父亲,负责外面的事情,与政府、经销商打交道多一些;高捷就好比母亲,在酒厂管家里的事情,酿酒和葡萄种植要操心多一些。“他俩关系融洽,酒厂的事业才能做大。”洛邓说。

为百年基业打基础

上一篇:新形势 新部署 新精神 下一篇:史建明:魂牵梦绕红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