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教材,教出语文之趣

时间:2022-06-13 12:34:47

妙用教材,教出语文之趣

新课标一再强调我们要用好教材,创造性地利用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示范作用,凸显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关系,让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基于此,我认为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用足用好教材,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图像、资料袋等资源,也可以适时补充鲜活的资源,让课堂更丰富、更生动、更精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体现语文学科的包容性、人文性等特点,让学生在语文殿堂中自由翱翔。

一、巧用插图,直观形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不但色彩鲜明、直观形象,而且寓意深刻,非常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和欣赏习惯。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插图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为学生理解课文助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阅读绘本的感觉,大大激发了想象力,弥补了文字抽象、枯燥等不足之处,逐步准确把握了课文内容,做到了图文互补。

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看一看画的是哪里的场景,都有些什么。学生看到天蓝色的图画,里面有飞翔的海鸥、翻滚的海浪、远处的帆船和一群快乐的人,格外兴奋。他们兴趣盎然,说着自己的经历。有的说:“我去海南岛的时候,看到海天一色,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有的说:“夏天,我和哥哥去海边玩,抓螃蟹、小鱼,别提多有意思了。”还有的说:“我最喜欢在海边钓鱼,偶尔抬头看海鸥飞过,不一会儿钓上了一条大鱼,可高兴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赶海人的心情,大家觉得是什么呢?答案各不相同,有快乐、高兴、有兴奋、有轻松……但都围绕一个“乐”字。于是我让学生阅读文本,看看舅舅带“我”赶海的情景,自己来说一说。

在图文对照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都大大增强,他们仔细观察插图中人、物或景的动作、神态或外形,从而突破难点,理解了难点、重点词句,找到了突破文本的切入点。

二、赏析妙文,表情达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美文佳作,凝聚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上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做好模块教学的准备,力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并能举一反三。每个单元,我都会以一篇课文作为范本,让学生理解文旨,熟悉写法,体会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从而为本单元之后的W习奠定基础。而其他课文或补充的文本则成为夯实和检验所学的过程。这样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就能突破一个学习点,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懂得了“创造力”和“循规蹈矩”这两个词的概念,并获得启示――我们不能走老路,要敢于打破常规,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这样,自己就会发现属于自己的“五角星”。这篇课文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方式,将大道理蕴含于小事件中,发人深省。“给我一个杠杆,就能撬起地球。”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创造奇迹。之后的《最佳路径》《人类的“教师”》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学生举一反三,并就此展开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主动践行自己的语文学习之路。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这是我一直坚信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借此举一反三。”我会充分挖掘文本的精华,突出文本的亮点,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学到真本领。

三、浸润国学,与时俱进

作为传播国学的重要平台,小学语文课堂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凝聚了国学的经典,做到了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授,让学生诵读国学、阅读经典,直到发现阅读的乐趣,打开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可以说,教材中经典的国学篇目点燃了学生阅读的火花,把学生带进了五彩缤纷的文学长廊中。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感受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风采――谦逊、低调、能忍让且武功高强。同时,他们对梁山好汉的故事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补充了《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故事,但他们显然还是意犹未尽。于是,我们班掀起了《水浒传》的阅读热潮。相关的阅读交流会、小组话剧表演、猜谜会等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印在了学生的心中,他们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倍增。

学生品读经典,感悟国学的魅力;学生口诵心惟,发现国学的奥秘。在浓浓的国学氛围中,学生成为了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让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我们要充分地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切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白蒲小学)

上一篇: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下一篇:基于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