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醉人 亲情感人

时间:2022-06-13 12:33:21

花香醉人 亲情感人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童为本,关注童情,实现“童本”课堂,已成为教师追求的最理想的教学境界。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情感世界,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流动着生命的思维火花,在情感交流、心灵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升华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童本”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就会高潮迭起,精彩无限。

二、案例描述

苏教版小语第六册《花瓣飘香》,讲述一个小女孩为了生病的妈妈摘花瓣的故事,从中折射出她金子般的心灵。课文语言朴实,笔触细腻,文姿清雅,情真意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意,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以“情”孕“情”、以“情”牵“情”,在“情”与“情”的共鸣中,营造了“随风潜入夜,润心细无声”的教学境界,巧妙地把亲情文化,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

师:(播放月季盛开的课件。)我家门前的月季花开得真鲜艳!一天清晨,有个小女孩来摘花。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小心地摘、双手捧着”读出了小女孩在摘花的时候很细心。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如果让你采一片花瓣,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顺手摘下一朵花,攥在手中,放在鼻子上闻一闻。

师:小女孩为什么只摘一片,而不是一朵呢?还要双手捧着这片花瓣呢?

生1:老师,我知道。双手捧着说明小女孩对这片花瓣很珍惜。

生2:小女孩没有掐下整朵花,说明她舍不得,从中可以看出她很爱惜花木。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那么,从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飞快地跑远了,你们又读出了什么?

生1:小女孩要尽快地把花瓣送到妈妈的病床前。

生2:小女孩想尽快让妈妈看到鲜艳的花瓣,闻一闻花瓣上留下的清香。

生3:小女孩真是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

师:课文中写小女孩把摘来的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闻一闻,说明了小女孩是个懂事、孝顺妈妈的孩子,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女孩,打算为妈妈做哪些事呢?

生1:我会陪伴在妈妈的病床前,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

生2:我会讲笑话给妈妈听,逗妈妈开心。

生3:我会给妈妈捶背、洗脚。

生4:在妈妈生病期间,我会多干家务,拖地板、做饭、洗衣。

师: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应该像文中的小女孩,实实在在地为妈妈做点什么,那么与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对妈妈怎么样呢?先同位讨论,然后写下来再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生1:我平时只知道向妈妈要这要那,不给就耍赖。以后,我要学会体贴妈妈,学会感恩,帮助妈妈做事。

生2:我以前总和妈妈顶嘴、闹别扭,不理解妈妈的辛苦和劳累,好惹妈妈生气,以后,我要听妈妈的话、多关心妈妈。

生3: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头晕目眩,不能起床,我放中午学回家一看,妈妈没做饭,让我吃方便面,我摔摔砸砸,还朝生病的妈妈发火,妈妈并没有责骂我,而是硬撑着下床,给我做好了饭。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太不懂事了,太不体贴妈妈了,今天放学回家,我要向妈妈道歉,做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

三、案例反思

1.教学的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教学中,我对文本进行适时的亲情嫁接,把孩子们的主观情感移入到文本中,用小女孩的一颗孝心,去拨动孩子的“亲情”之弦,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和小女孩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小女孩行为的感染下,孩子们顿感茅塞顿开,百感交集,体验到内心的澄明和视野的敞亮。他们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流露出对妈妈深深的爱,寄托着对妈妈的缕缕情思,包含着对妈妈的一份孝心,更拉近了与母亲的情感距离,亲情的种子也随之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心田,文本蕴涵的“孝”文化,也悄然无声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

2.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一颗童心,就不会教孩子,更教不好语文。在“童本”课堂上,教师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有血有肉的生命,更是一位位富有奇思妙想、情感丰富的孩子。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理应成为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生成发展的过程,师生生命激情及智慧交织和综合生成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灵动的生命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对话,引导学生在精彩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把教学推向高潮。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焕发出灵气、胆气和大气。

3.在“童本”课堂上,教师还要敞开人文情怀,珍视学生的灵感,尊重学生的智慧,呵护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精心营造心灵互动情感共舞的时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品尝成功的快乐。学生就会感到底气十足,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灵气飞扬。我想,在以童为本的课堂上,只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提升,动态生成的“童本”课堂定会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充满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

上一篇:浅析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下一篇:让“鲜活的教育”走进化工分析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