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照亮历史

时间:2022-06-12 11:55:43

烟花照亮历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火药诞生在中国,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而后,火药就走向娱乐,成了烟花。

据说烟花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说:“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就是说用火烧竹子,发出爆裂的响声,达到驱鬼避邪的目的,这就是“爆竹”的由来。那时驱除的鬼邪相传叫“山魈”,是深山里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

后来发展到每逢阴历初一,人们都要烧竹子避邪。《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人们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将一根竹竿逐节燃烧,来驱逐瘟神恶鬼。

有了火药后,人们就把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再发展到后来,就用纸制作成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事物纪原》里讲“魏马钧制爆仗”。说是三国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科学家,叫马钧,他把“火药”包在纸里点燃,结果出现了非常漂亮的烟花。所以有人将中国的烟花史的起源推到了三国。

也有人说,真正观赏烟花是在隋炀帝的时候,那时出现了“灯树千古照,花焰七枝开”的景象。“隋炀帝以火药为杂戏”,已经是表演了。

正史中记载,黑色火药产生于晚唐,所以竹筒或者纸筒里想装上真正的火药,那也是唐以后的事情。估计唐以前,烟花的成分应该和火药差不多。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也就是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 年)又研制了状火矶法,即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 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研制成功后,并没有运用在军事上,而是用在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由驱邪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到北宋时,民间已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烧物,还出现了单响和双响的区别,人称“爆仗”,后又改称“鞭炮”。到南宋时,烟花这种更具观赏性的燃烧物出现了,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中有词云:“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指的就是烟花燃放时的绚丽景象。

每逢上元节,皇宫里都要放烟花。那时的焰火与现在不同,通常称为架式的,可以放上两三个小时,色彩多变,形状可以是山川城镇,也可以是楼台亭榭。山西农村放的焰火更有意思,人们围着一棵树,然后把烧化了的铁水,泼到树上,高温的铁水和树碰撞后,产生出美丽的火花。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送郭襄的三件生日礼物之一就是烟花。

上一篇:日本的畸形文化:女体盛 下一篇:冯军得第52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