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与“防”谈中国建筑消防理论与历史

时间:2022-06-12 10:58:25

从“消”与“防”谈中国建筑消防理论与历史

摘要:从我国的消防历史上来看,消防理论主要体现为两种主导思想,其内核分别是“消”和“防”。“消”体现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即在火灾发生后通过层级责任制下的消防力量消除火灾,而“防”体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积累,即在火患产生前通过对于防火知识和防火规律的认识而提前消除它。在新的社会形式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消防形势,只有将两者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明确主体,发展中介组织,促进消防的职业化,才能建立适合发展、不断进化的消防理论。

关键词:消防理论,消防历史,理论发展

从我国的消防历史上来看,消防理论主要体现为两种主导思想,其内核分别是“消”和“防”。“消防”一词系日本语,“消防”是“射水作业”的“消灭”与破拆作业、防止蔓延的“防火”合二为一。所谓的“消”,即火灾产生后利用各种消防力量与消防技术手段去消除火灾。所谓的“防”, 则是在火患产生前通过对于防火知识和防火规律的认识而提前消除它。这两种思想,可以在历朝的理论中看到。

关于“消”的理论

自人类开始使用火以来,火灾就一直伴随而来。尤其是在建筑和城市产生后,火灾的“灾”字,在《说文解字》中即为:“火起于下,焚其上也”。值得就是因火而引起建筑和房屋损毁。

而着火的原因,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则一直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常见的火灾中,战火、原因不明的火灾、用火不慎、人为放火在古代社会中占了大多数,其中,战火和原因不明的火灾在春秋和战国时代据《中国消防简史》统计占有文字记录的火灾总数的八成以上,而这些火灾都很难为人所事先预料并采取防御措施,因而,在古代思想中,一直有一种将其视为“乱”的思想,即不受控制,所谓:“人火曰火,天火曰灾”,相应地,如何去对抗这种不可控制的“灾”呢?古代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其中,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是相关思想的一个总结,他提出,国家将要犯什么错误,天就会预先出现灾害来谴告皇帝。皇帝不知警觉,进行反省,天又会生出怪异的现象来警惧他。他还不改正,天才使他伤败。这点对于皇帝来说是如此,对于各种人来说也是如此。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赋于当朝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心理中关于火与火灾的理念以全新的诊释,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实际与主观臆断得到了有机的相连。这种火与火灾理念一直延续影响了许多代,直至科学昌明的今日。

在火灾产生的原因中,认为灾害来自于“降罪”的说法导致了“罪责”一说,来自于传统的“治”“乱”观,火灾被视为所谓的“乱”现,而正统的“治”不是要从“乱”象上找原因,而是要反观自身。火灾必然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在外部看不清楚,但我们可以反观我们自身,用火不慎或者人为防火是我们可以看清的内部原因,那么,那些原因不明的无法控制的火灾未必不是我们内部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内部不可知的“罪”。因而避免火灾要先避免内部的“罪”。

体现在行动上,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皇帝,在发生重大火灾时采取“素服、避殿、撤乐、减膳”等措施,甚至下“罪己诏”以自责,进行“反省”、“修德”,并广开言路,以此来避免那个不可知的“罪”。而对于各级地方行政长官来说,同样如此,在火灾高发的地区,就要实施“火”政,要惩治奸戾,要褒奖好人,要提倡道德。

可见,由“罪”而带来了相应的“责”。即火灾发生了,不能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它而就无人承担责任,而必须从上到下,积极行动,主动修好自身以应对不可知的灾害。这正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体现。其间接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间接的层级责任制度。

这个负责的人是从皇帝到各级地方官员。这就是以上思想的一个间接结果——层级责任制。这种层级责任制体系为一种以军队为主体,以民间作为补充,从皇帝到各级官员以至里正、乡正、村正的官员负责制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当然,随着消防知识的积累和消防知识的发展,利用这两者去消灭已经产生的火灾在这种层级责任制度下是自然而然的。

关于“防”的理论

从《周易》开始,另一个著名的消防思想“防患于未然”开始产生。《周易》从水与火的矛盾中,抽象出“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周易·下经·既济》说:“《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到了东汉时期,史学家荀悦在此基础上,于《申鉴·杂言》中进一步提出:“一曰防,二曰救,三曰诫。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诫。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至此,“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正式产生。

这里指的是应该把防火放在首位,强调防火灾于未发之先,“然”通“燃”,救火虽然也很重要,但只能是第二位的。而事后的诫,即火灾发生后的批评检讨、汲取教训、追究责任,只是下策。

而所谓“防患于未然”,即有智慧的人从水在火上水才能灭火,联想到火烧起来以后,火上面没有水怎么办?岂不酿成灾祸。因此,要事先采取预防措施,诸如把水准备好等。这就是“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这个由水灭火引出的特殊的自然规律,被进一步引外延,扩大成处理一般事物的普遍规律。正所谓,“思患者虑平其后,预防者图之于先。能如此,则未雨而彻桑土,未火而徙积薪。天下事,莫不皆然”。

这种思想首先是破解了火灾的神秘性,提出对付火灾的首是是要掌握跟火灾相关的各种规律及各种动态,从而在火灾发生前制止它,其次是要有相应的救援手段,然后才是总结火灾教训等相应的灾后经验。

可以说,这体现了与用火与火灾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要实现这种思想,就需要主动地去了解火灾知识,而这些知识显然只能是从与火及火灾联系最紧密的各种社会实践人员中得到,从那些专门关注该类知识的专业人员中得到。而非通过“天人感应”或者层级责任制,这就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途径。

结合: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提出知识的来源是默会知识,即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不可言说的知识,因而,从根本上来说,消防相关的知识来自于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但是,默会知识无法传递,无法系统化,限于局部和经验。因而,默会知识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去明确化,从而产生明确知识,并在传播和批判的过程中系统化,从而形成不断进化的知识体系。

可以说,以上两种思想体现了知识进化的两个过程。其一,自下而上体现为一些局部知识的总结和相应消防技术的提高。这是从“防”而来的考虑,而火灾的神秘因素带来了天人感应说,而天人感应自上而下地派生出了层级责任制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而这种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各级地方利用相应知识,从局部克服火患。这是从“消”而来的考虑,

自下而上的知识总结和技术提高与层级责任制相结合,逐步消减了火灾的神秘性,在今天,火不再是一种,火灾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掌控了火,各地不时发生的火灾仍然在提醒我们并没有完全控制火,火灾的产生依然有我们未曾掌握的知识。(对于规范的各种解释)考查历史,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不断进化的消防知识体系。

结语:

在当前我们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消防形势下,消防知识越来越需要系统化和不断更新,借鉴波兰尼的知识进化论,我们应该将消防知识形成的主体回归到社会上各种与消防密切结合的团体中,才能更多地发挥自下而上的知识形成功能,才能形成相应的专业人员从而促进消防知识的不断系统化和进化,而同时也要强化自上而下的消防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以保证以上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采芹主编,中国消防通史[M],群众出版社,北京,2001

2、孟庆夫,中国消防简史[M],群众出版社,北京,1984

3、段耀勇,中国消防理念的发展与消防技术,自然辨证法通讯[J],2005

上一篇:对于建筑地下室及地下汽车库通风排烟系统设计... 下一篇:分析铁路工程地质实验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