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 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时间:2022-06-12 07:00:50

巧妙引导 唤醒学生情感体验

如何让鲁迅从文化的神坛上走下来,如何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近鲁迅,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课题。本文谨以九年级下学期《孔乙己》教学为例,探索鲁迅作品怎么教。

一、找一个切入点,发现学生阅读盲区

鲁迅的小说去情节化,学生难以把握文章脉络;语言或深奥难懂,或深刻寓于平淡的描述中,学生难以品析;背景隐蔽含蓄,教师没有提供背景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主题。而提供了背景,学生又会穿凿附会。因此,如果教师只按常规的要求预习鲁迅文章,学生可能只是做形式上的预习,不能深入到文本中。这时,语文老师要立足于每篇文章的特点,找一个切入点,发现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

对于《孔乙己》,我这样设计:先是情境导入,让学生说说一看到“诸葛亮”、“林黛玉”这两个词他们脑海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画面,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人物的图画形象与人物性格息息相关。然后,我想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孔乙己》,画出心目中孔乙己的画像,并且给画起名,说明理由(不能画画的就用文字表述)。预习任务一布置,学生一片哗然,上语文课画人物画,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学生兴趣高涨,欣然地打开课本,急不可待地走向孔乙己。

学生陆续完成了任务:有的寥寥几笔,形神毕备;有的“画”不达意,画外加了不少注解;有的在历尽几稿后,干脆弃“画”从“笔”,细细地描述她心目中的孔乙己的形象。在新鲜的形式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出来了:孔乙己是好吃懒做、满口之乎者也、偷东西、肮脏的形象,应该说这是学生正确的“知”;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是简单的否定、嘲笑、不喜欢,这是学生没有深入阅读的真实状态,是阅读的“未知”;而像“穿着夹袄的‘乞丐’、‘乞丐王’”、“孔乙己两手泥巴,艰难地爬进咸亨酒店”等这样的误读,暴露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漫不经心、浮光掠影,阅读习惯急需改正。

二、搭一个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了解了学生的真实阅读,那么教师要以文本前后为序,针对学生阅读中的不足和误解,一段一段地详细评说吗?诚然,鲁迅的文章字字是珠玑,句句有深意,要细细解读也不为过。但是,这样很容易陷入枝枝节节的肢解中,很容易让学生审美疲劳。我所面对是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更不能这样。学生四十八人,四十八份阅读结果,我选取有代表性和内在逻辑关联的六份,搭建一个平台,带动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展台依序展示,同学讨论:

[材料1]没有图画,只有文字:“孔乙己右手端着一碗酒,步履蹒跚,慢悠悠走着。蓬乱的头发,皱纹稀疏夹杂着一丝伤痕,一大把胡须随风飘荡,粗布破衣缝上了好几道线,一旁走,一旁念唠着,满口文言,一副书呆子气。”

同学们马上用文本中的原句来反驳“走在街上喝酒”、“破衣缝上了好几道线”的表述。老师问大家:“孔乙己衣着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什么人穿长衫?相反,短衣帮又怎样喝酒?咸亨酒店的掌柜对这两类人的态度是怎样?分别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解说。”学生发现:从第二、三段的内容看,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侍候”一“羼水”,长衫客和短衣帮两类截然不同,难怪,这懒惰的孔乙己舍不得脱下身上富有标志性的长衫。

[材料2]孔乙己画像配标题“晚清全体百姓的缩影”。

同学们马上大叫:“不是‘全体’,‘百姓’是指短衣帮,没有‘长衫客’。”我问:“既然孔乙己不能代表全体,那他到底是‘短衣帮’的缩影,还是‘长衫客’的缩影?”学生很快找到第四段的关键词“唯一”,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也不是长衫客,他是一个边缘人物,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或者说,孔乙己经济上已是短衣帮的地位,甚至更差,但思想上孔乙己不接受,留恋象征上层人物的长衫外衣。

[材料3]孔乙己画像配标题“满口文味的邋遢孔乙己”。

同学们认为这概括出了孔乙己的特点。但有人疑议:“满口文化味”肯定了孔乙己有文化、有学问,是褒义的,不合作者态度。正如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一张口“子曾经曰过”,招来的是佟掌柜、白展堂、李大嘴们的喝斥声,太迂腐了。孔乙己张口闭口“之乎者也”,也是迂腐的表现。我请同学们找出孔乙己所有的文言话语,请他们注意是这些掉书袋的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说的意图是什么,效果怎样。在语境里,在思考中,学生明白:这些掉书袋的话不仅是炫耀学问、坚守读书人的身份,而且也是摆脱被嘲笑的窘境、维护可怜自尊的武器。

[材料4]第四幅是“嗜酒成性的孔乙己”:两棵大树和咸亨酒店构成画面的主体,树枝摇曳,落叶纷飞,一派凄凉。在画的最下端的孔乙己从蒲团上趟身到咸亨酒店门槛外,叫道:“温碗酒。”

小画者的解释是:“‘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明显是情景交融,暗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因而树和落叶占了画面一半篇幅。而孔乙己的腿被打折了,还要在秋风中,用沾满泥土的手一直撑到酒店门口,就是为了喝一口酒,这个人爱喝酒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连命都可以不顾!同学们纷纷认同,真是一幅好吃懒做的活生生的画面!

[材料5]孔乙己画像配标题“乞丐”。

把孔乙己等同于乞丐,不只一个同学的想法,这类同学读书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急急下笔,只抓住了孔乙己出场时又脏又破的衣服和离场时挂蒲团用手走路的样子与大街乞丐上相似的外形,就这样不假思索地画了下来。我只问:“孔乙己可能不可能当乞丐?”“不可能,他太要面子了!”同学们异口同声。“那么,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会不会去当乞丐?”“也是不可能的!”我追问:“完全丧失谋生能力的孔乙己既然不去乞讨,那么等待他命运的只可能是什么?”“死!”我仍然不依不挠:“证据!我要的是证据!你从书上哪儿信息可以得到这种结论?”学生又在文字中穿梭,亮出了证据:1.书上第五段“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2.而第十二段掌柜“到了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不停地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后天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3.第十二段“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第十三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4.第十三段“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学生找的信息来看,学生已经言之有理。

[材料6]孔乙己画像配标题“失望的孔乙己”,文字说明:“孔乙己在与小孩谈论文学,而小孩却不理会他,转身离去,孔乙己感到失望。孔乙己热爱文学,细心教导他人。”

课上到这时,画者不满意她最初的解读:“首先,‘小孩’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应该说是‘小伙计’;其次不是‘热爱文学’,而是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四种‘茴’字。”我赞许她,询问她:“从‘孔乙己见我不热心,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句话中,你猜猜孔乙己是怎样想‘我’的?小伙计又是怎样想的?从对话中你感受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明白了:“孔乙己惋惜的是我不爱学识字,认为我是一个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小孩子。而小伙计心里瞧不起孔乙己,不屑与孔乙己交往。我觉得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我又引导学生:“课文中还有哪里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学生从孔乙己自己也难得一吃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吃中感受到孔乙己性格真挚、善良、热情的一面,甚至觉得如果孔乙己有钱的话,他是会做慈善事业的,与那高高在上、残暴的丁举人不同,与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掌柜不同。

这时,我才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扉页彩图部分,丰子恺和程十发笔下的孔乙己更多的是强调孔乙己的身份特殊和好吃懒做,但是课本25页的插图,更愿意把温情和善的孔乙己分茴香豆的画面和读者分享,记住孔乙己的另一面。我问:“孔乙己的本性是善的、好的,那么,为什么孔乙己却去偷?要知道,偷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触及的道德底线;而且孔乙己身材高大,写一手好字,他具备谋生的能力,为什么孔乙己却要偷呢?”

经讨论,学生明白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乙己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宁愿去偷,也不做苦力活。他的好吃懒做是个人命运悲剧的表面原因,他的思想上的封建科举毒瘤是悲剧的深层原因。

至此,通过六份材料,引导学生把一个片面的、歪解的、零碎的孔乙己还原成文本里的全面的、特殊的、普遍意义的孔乙己,这个形象的音容笑貌已经镌刻在学生脑海里。

由孔乙己的画像引导学生读文本,他们饶有兴味,在文字与图像中穿梭,不断地在老师和同学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修改着原有的心理图式,修正着心目中的孔乙己的形象。学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老八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这些方法不再是例行公式,而是有血有肉、有哭有笑,孔乙己已经走进学生脑海,学生已经走进《孔乙己》。

三、寻一个契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当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完整鲜明的孔乙己时,我问:“如果你写孔乙己,你会怎么写?”经过交流,学生发现本文写作角度很特殊,鲁迅不是让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正面出现,而是透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围绕孔乙己,各种各样的人物出场,各种各样的人物对孔乙己态度各不相同,这个的叙述角度有什么用意?学生思考着,我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如果你是咸亨酒店的一个顾客,看到被打折腿的孔乙己,你会像掌柜一样明知故问,戮孔乙己的心灵伤疤吗?你会像其他的顾客一样悠闲地喝酒,开心地大笑吗?”学生说不会,批评这些人很没同情心。

这时,我才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联系《藤野先生》中看电影事件的影响,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学生“知人论世”,恍然大悟:原来鲁迅意图是对看客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写出了“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时小说的主题学生已经明确,我让学生翻回到扉页的丰子恺画的彩图,让学生明确:丰子恺以画家的敏锐,勾勒的图画是图文并茂的,从衣着和社会地位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鲜明的特殊性。如果你是鲁迅,会怎么修改这幅画,从而表现鲁迅的写作意图?许多学生认为标题应该为:“分茴香豆的孔乙己”,画面上应该把狗删除,添上吃茴香豆的小孩,孔乙己手罩住碟子,摇头晃脑地说“多乎哉?不多也。”是啊,学生能明白了鲁迅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憎”的态度,而画面上占更多的应该是掌柜、长衫客、短衣帮、小伙计、小孩等各种各样人对孔乙己围观的表情,有嘲笑、有附和地笑、有天真地笑……正是笑,这种以喜剧形式的画面更能看到社会悲剧的根源。而这种对社会苦人的凉薄,现在社会就销声匿迹了吗?

至此,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作者,痛恨悲凉的社会现实、呐喊企图唤醒国民的鲁迅,悄悄地走近了学生。鲁迅深刻的洞察力,让学生心灵震憾、啧啧称赞;鲁迅先生的人格和鲁迅作品的生命力让学生回味无穷!

走进孔乙己,走近鲁迅,原来并不可怕,需要的是老师巧妙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论农村高中英语听力理解教学 下一篇:刍议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