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钱永健

时间:2022-06-12 03:51:48

“天才少年”钱永健

钱永健喜欢穿粗斜纹棉布的衣服,喜欢骑自行车上班,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发明的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被评价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他对于自己的成果却这样表示:“我只是将一本晦涩的小说变成了一部通俗的电影而已。”

生于“科学家之家”

钱永健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系教授。这位祖籍浙江,1952年出生在纽约的华裔,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事实上,钱永健出生于“科学家之家”,除了堂叔是著名的导弹专家外,钱永健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系教授,哥哥钱永佑则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兄弟俩不仅分别获得过美国大学生中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罗德斯奖和马歇尔奖,而且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因为家里有一堆“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

从小醉心化学

钱永健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小时候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因为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当两个哥哥在室外玩户外运动时,钱永健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

不过,钱永健很快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感到了厌烦,“在学校的图书馆,我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

于是,钱永健开始“玩”起更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接触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还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不过手榴弹最后没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是烟。

出于对化学的热爱,再加上天资聪颖,钱永健很小时就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年”。16岁时,钱永腱还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如何将金属融进硫氰酸。

“西屋科学天才奖”是全美最久远,也是最负盛名的科学类比赛,获奖者经常被看做是“小诺贝尔奖获得者”。

大学不是“乖学生”

获得了“西屋科学天才奖”的钱永健,也获得了西屋奖学金,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不过,钱永健在大学并不是一个“乖学生”。他对于学校安排的化学课程并不非常满意,觉得设置和内容颇为僵硬。

尽管如此,钱永健在大学毕业时依然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物理与化学学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全美著名的马歇尔奖学金,前往剑桥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钱永健的最大贡献是发明荧光染剂技术,用以追踪观察活体细胞内钙离子信号的流动和变化,并在基因上改变令水母发光的分子,这一技术被称为“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而他对于自己的功绩却这样表示:“我只是将一本晦涩的小说变成了一部通俗的电影而已。”钱永健说:“最基本的想法其实不是来自于我们,但是我们帮助很多人理解了这一点。”

“我喜欢色彩”

对于自己的创造性想法,钱永健把它归功于自己感性的一面。“我喜欢色彩。”钱永健相信,正是他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直觉融合在一起,才让他在细胞生物及神经生物方面做出了如此革命性的贡献。钱永健说:“科学应该理想地滋养你个性深处,给你提供直觉的快乐,帮助你度过不可避免的情绪低落期。”

相关介绍: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舅舅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当工程学教授。童年时代的钱永健就显露出科学天赋。

由于儿时患有哮喘,钱永健不得不尽量避免室外运动。他经常花上数小时在地下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实验产生的鲜艳色彩让他着迷。

16岁那年,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钱永健在美国全国性奖项“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中获一等奖。这项比赛现名“英特尔科学人才选拔赛”,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声望的科学竞赛,参赛者以高中生为主,又称“少年诺贝尔奖”。

钱永健1972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学士学位,时年20岁。

在英国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钱永健发明出一种更好的染料,可追踪细胞内的钙水平。

钙在多种生理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包括神经冲动调节、肌肉收缩、受精作用等。不过,计量细胞内钙水平的方法当时还相当原始,需要穿透细胞壁注射钙结合蛋白,这种方法通常会毁坏研究细胞。

钱永健利用化学技术发明出有机染料,与钙质结合时会戏剧性地改变荧光。

此外,钱永健还找到了为钙质“上妆”的方法,使染料无需注射即可穿透细胞壁。

关于“诺贝尔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他们三人将分享诺贝尔奖金。

下村修和Martin Chalfie分别出生于1928年和1947年。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首先宣读了获奖者名单。他说,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他们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随后,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贡纳尔•冯•海伊内和评委莫恩斯•艾伦贝里分别介绍了三位获奖者的成就。他们说,绿色荧光蛋白是研究当代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借助这一“指路标”,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监控脑神经细胞生长过程的方法,这些在以前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们说,下村修1962年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在紫外线下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即绿色荧光蛋白。随后,马丁•沙尔菲在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做生物示踪分子方面做出了贡献;钱永健让科学界更全面地理解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机理,他还拓展了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荧光蛋白,为同时追踪多种生物细胞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记者招待会上,厄奎斯特拨通钱永健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钱永健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会令华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能激励更多中国年轻人投身于科研事业。钱永健还对在场媒体表示,他很高兴能够成为今年的获奖者,虽然之前也有传言,但这确实出乎预料。

上一篇:大学校园拼客族的6种类型 下一篇:校园“拼客”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