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术教学有效性 展现艺术美

时间:2022-06-12 01:21:11

追求美术教学有效性 展现艺术美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如何有效地教学”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践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延续三方面加以解决,每个阶段都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策略

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明确教学目标,透彻理解教材;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把握材料在建构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学材料进行准备与处理。

1.备教材。备课为上课服务,备课不是简单地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复制粘贴,而要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用教材教”,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其内涵以及它们的前后联系,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基于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活动线索。

2.备学生。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起点如何,就成了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基础,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事实依据,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使得各自均衡发展。

3.备材料。课前材料的准备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那么,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材料有什么样的要求呢?概括地讲就是材料要有结构性。如美术课室外写生时,学生携带什么样的工具,如何组织等,事先都要考虑清楚。选择场地范围,既要考虑教师指导方便,还要针对学生组织纪律,这些都是教学材料准备的范畴。

二、教学实施阶段策略

教学实施阶段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的行为。从功能上来说,主要有管理行为策略和教学行为策略。

1.管理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是教师如何管理教学过程的所有措施。课堂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决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及时地干预和引导,防止个别学生包揽全部的探究任务,其他成员则成为“旁观者”,置身于小组活动之外,影响了整体提升的效果。这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小组成员的构成有关,但问题的实质就是组员之间缺乏合作意识,究其根本还是教师指导不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就应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参与探究机会均等,经历整个过程,体验到自己在团体内的价值,让学生学会理解与宽容,团结互助,从而促进有效的小组探究。

2.主要教学行为策略。主要教学行为是指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语言沟通。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互动”意味着“互为主观”,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在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共同探讨和寻求解决教学中早就存在或即将发现的问题。良性的互动应是全员激情、自觉的参与,在不断的探讨中品味细节,鉴赏技巧,孕育惊喜与激动,发现课堂之美、思考之美、交流之美、智慧之美。

3.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然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和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培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务必保持镇定,随机应变,具备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关键时刻彰显教师的主体地位。

三、课后拓展阶段策略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方向发展,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1.反思的意识。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持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新课改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而事实是:很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失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更不用说写出随笔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2.课后拓展活动的指导与反馈。在教学中,我们更要创设运用学科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教师要么不安排课外探究活动,如果安排了,就应将拓展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加强指导与监督,同时要有适当反馈,把探究活动真正引向生活,并使之走向社会,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数学课堂的教学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