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时间:2022-06-12 11:27:21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摘要 通过对近30年来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探讨了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其匹配情况,掌握了忻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山西忻州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91-03

1 忻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介于东经110°56′~113°58′、北纬38°9′~39°40′之间。境内山岳纵横,大河并流,地貌多样。忻州市总面积约2.55万km2,其中,山地面积约占53.5%,东部自北向南分布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系舟山,中部有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平原面积约占10.5%,丘陵约占36%,其中平川面积较大的有忻定盆地和五寨盆地,还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流过。

2 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

2.1 光照资源

1976—2009年忻州市年日照时数在2 400.94~2 911.30 h(图1),其中,12月的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73.97 h,只占全年的6.58%,5月的日照时数最多,为258.35 h,占全年的9.78%,11月至翌年2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各月的日照时数不超过全年的7.5%,3—5月日照时数逐渐增加,5月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月份,5—10月的日照时数逐渐减少(表1)。总体看来,忻州市的日照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4—9月的日照时数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2.2 热量资源

2.2.1 气温分布。1976—2009年忻州市年平均气温分布如图2所示。年平均气温在6.0~8.6 ℃,累年1月平均气温最低,其中五台山和芦芽山年平均气温最低,为-9.3 ℃,累年7月平均气温最高,忻定原盆地和保德县年平均气温最高为22.2 ℃。其中,忻州市≥0 ℃积温平均为3 632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42.2 ℃,但出现极少,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在7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5.4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1月出现的最多。综上所述,忻州市气温分布及其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时间长,夏季高温时间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降温急骤。

2.2.2 无霜期。无霜期是衡量热量状况的指标之一。忻州市≥0 ℃年积温平均为3 632 ℃,无霜期平均167.1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北部山区出现最早,西南部最晚;终霜于4月中旬出现,山区最晚,出现在5月10日前后。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忻州市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无霜期长,能保证一年一熟制的需求。

2.3 降水资源

忻州市1976—2009年降水特征主要表现为:年降雨量在318.52~568.18 mm(图3),南多北少,最多分布在五台山地区和芦芽山地区。夏季6—8月降水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忻州市各地在农作物生长期4—10月内,各月降水相对变率较大,有不稳定性,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为南多北少,各地降水日数的逐月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逐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忻州市近30年的年日照时数在2 400.94~2 911.30 h,年平均气温为7.16 ℃,多年降水量为443.89 mm,无霜期平均167.1 d。而据同位于黄土高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朔州市1976—2009年的资料显示:朔州市全年日照时数为2 308.94~2 959.05 h,年平均气温一般为6.7 ℃左右,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21 mm,朔州市平均无霜期日数为154 d [1-3]。与朔州市相比,忻州市日照时数长,日照资源相对丰富,就农作物生长需求而言,虽然忻州市热量和降水资源都稍差,但区域的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而年降水量基本相当,无霜期较长,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就农作物生长需求而言,虽然忻州市热量和降水资源都稍差,但区域的水系分布较密集,而且光照资源丰富。因此,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主要特征表现为:光照资源富足,光能潜力大;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年均温较高,但由于地形较为复杂,热量资源分布不均;降水集中,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但降水分布不均,影响作物生长;光热、降水变化基本同步,利于农作物生长。

3 忻州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虽然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光、热、水匹配良好,利于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气象灾害也时有发生,甚至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忻州市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表现为干旱、大风、寒潮、霜冻等。现对忻州市主要的气象灾害特点、发生原因与对农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

3.1 干旱

忻州市的农业干旱主要是由于年内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雨日数少,降水强度大等原因造成的,干旱的发生频次与气候变暖趋向一致,但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农业干旱发生频率过高,对农作物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突出的特点是:春旱频繁,春季(3—5月)正是越冬作物返青、生长、发育和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季节,如果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偏少,就会发生严重干旱,不仅影响夏粮产量,还造成春播基础不好,影响秋作物生长和收成。夏旱对忻州市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造成土壤底墒不足,还会影响到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生长。

3.2 大风

忻州市是大风和风沙较多的一个地区。每年忻州市出现大风日数即8级(17 m/s)或以上的大风年均在40 d以上。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忻州市的大风主要分布在春、秋季,其中以4—5月为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80%以上,夏季次之,常是与强雷阵雨相伴随的短时大风。由于忻州市地形条件复杂,高差悬殊,多形成地形风,使得春季大风、扬沙、沙尘暴较多,再加上十年九春旱的特点,使忻州市的春旱更易加重,夏季易引起作物植株倒伏。

3.3 寒潮

忻州市春、秋、冬季节均可发生寒潮,寒潮从每年11月中旬开始影响忻州市到翌年4月中旬结束,平均每年出现3~6次。其中,春季发生频率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所造成的灾害影响程度也是春季最重,尤其是4—5月。春季寒潮会使农作物种子刚刚发的芽受损,导致死亡,造成错过季节而失收。

3.4 霜冻

霜冻也是危害忻州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之一。忻州市初霜出现在10月中旬,终霜在4月上旬,自北向南其霜冻日逐渐减少。其危害的作物种类很多,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到果树、蔬菜都有霜冻危害。初霜来得特别早的年份,对作物特别是瓜类和蔬菜等会造成很大损失。终霜出现特别晚的年份将推迟喜温作物苗期生长和导致部分果树开花率降低,严重的致使作物死亡,造成严重减产。

4 对策

4.1 做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基础

各政府部门要根据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监测、生态环境状况的气象评估及现代农业精细化气候区划,为制定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依据。从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除了解日常的天气预报、安排好农事活动外,有关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的合理布局、新品种的引进等都必须考虑忻州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殊性,做好对农民群众的指导工作,以减少耕作的盲目性。

4.2 旱灾的减灾对策

减少旱灾,应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改进农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品种,采用能够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同时,还可以选择耐旱性强的植物品种及改变传统的种植制度[4-7]。节水灌溉是抗干旱的关键措施之一。此外,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类型、发育期、需水关键期和需水量等,把水用在“刀刃”上,合理利用水资源。

4.3 寒潮、大风、霜冻的减灾对策

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忻州市寒潮、大风、霜冻灾害频率高,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导致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在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发生的前提下,采取“避、防、抗”的减灾原则尤为重要。以“避”为主,适应气候,调整种植结构,既可以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也可以规避气象灾害;以“防”为主,建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与网络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提高忻州市整体灾害的防范功能;而以“抗”为主,则是气象灾害降临前后减轻损失的应急措施之一。

5 结语

忻州市是山西省北部农业气候资源较为富足的地区,大农业增产潜力极大,但由于多山地,气候水平与垂直差异均明显。具体规划农业生产时,要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注意生态效益,走立体布局、分层开发、综合利用的道路,使农业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协调发展,合理建立立体综合农业结构体系,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努力将忻州市打造成为一个经济效益极高、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富裕地区。

6 参考文献

[1] 梁桂花.浅析朔州市气候概况及农业气象灾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4):114-116.

[2] 蔡霞,吴占华,梁桂花,等.近53a山西朔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1,29(1):88-93.

[3] 梁桂花,李睿,张小平.朔州市近45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9):139-140.

[4] 尹文昱.大连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6):96-98.

[5] 王志禄,金朴.陇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和减灾对策[J].甘肃气象,1996, 1(14):51-52.

[6] 方至.湖南南岭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利用初探[J].资源科学,1992(3):48-52.

[7] 雷杰,马玉平.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05-312.

上一篇:海原县关桥乡香水梨发展前景初探 下一篇:探讨林业绿化中的经济林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