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施工质量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6-12 06:41:48

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施工质量管理的探讨

【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国家推出的为低收入人群实现安居目标的一项福利性工程,这关系着国家对改善民生的政策性实施,在保障性住房的施工中,各地政府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是保障这项政策顺利实施、保障群众满意的前提条件,也是政府和建筑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阐述了保障性住房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和控制的关键点,对于实施保障房安居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项目管理;施工质量管理

一.前言:

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18大以后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房地产业更是快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给我们的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跟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快速增长形成了矛盾,房地产价格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国家在保障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上,从大局出发,从2006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性住房政策,面向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福利性倾斜补助政策,以促进安居工程的良性发展。为了使这项政策健康稳定的发展和实施,同时也出台了很多监督和保障措施,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保障性住房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真正把这项惠民政策做到让群众安心、放心、满意。下面就针对如何保证保障性住房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保障性住房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保障性住房是以低于市场价格按照政策标准区别对待不同收入人群的分配住房,这就在它的福利特点上具备了低价、特殊性销售模式和管理方法,低价销售促成了个别地方政府在实施保障房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成本的控制过于严格,而忽视了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就必然给施工质量带来很大影响,也会影响群众对居住的满意度,甚至是会影响国家政策的推行目的对社会的影响。在这些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对于商品房的建设与施工来说,保障性住房的相关制度和管理还不够完善,施工质量的不到根本保障,往往会发生一些偷工减料、技术措施不完善等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施工管理建必须要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质量、进度、投资成本的最佳优化。

2.过程质量控制缺乏监管,施工中存在施工技术材料不全,管理制度不严格等问题,没有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体系。质量验收不及时或者标准低等问题就会时有发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关系到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是关系到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战略决策是否能够得到很好落实,在建筑施工中必须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因此,如何依法依规实施保障房的建设施工,以保证施工质量,必须要做好施工前的招投标工作,验收检查等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质量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3.部分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限定了工期、成本等要求,使得建设施工方在一味追求工期、成本时,忽视了质量管理,影响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在施工项目中,成本、质量和工期这三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他们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和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往往片面的追求其中一个方面,这就势必影响其他两个方面。所以,如果太注重于成本和工期,就会形成质量倾斜的目标体系。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性质,为了切实落实这项惠民政策的实效性,在建筑施工中以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为核心均衡发展,并向质量控制倾斜,保证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促进质量管理,把保障性住房的施工做实做好。

4.保障性住房施工质量竣工后的相关后续服务和出现事故时责任落实和追究制度不完善。由于保障性住房建筑施工的性质与商品房不同,就存在着一些质量跟踪措施不到位的情况,有些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出现的物业管理和质量问题投诉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对于建筑施工方的责任追究和后期服务就相对比较弱,会影响到居住者的满意度,给保障房惠民工程带来不良影响。需要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相关质量控制流程和措施制定更加详细和严格的控制标准,做好此项工程的前、中、后质量监控。

三.保障性住房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要求:

1. 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首先要认真审查施工方的施工资质和投标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对施工图纸组织专门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招投标过程,对参建单位认真审查,并严格把关二次分包情况的发生,避免不具备建筑资质的建筑施工单位参与施工,对于分包单位要取消其承建资格,以确保招投标的真实可靠。

2. 招投标完成后,要协助施工单位做好施工现场的勘查,进行现场作业和土水试验等施工准备工作,设计单位按要求设计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设计方案,设计文案要满足保障性住房对防震、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可靠性保障, 做好现场服务工作;同时制定完善施工质量保障制度,编制技术方案和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小组的责任分配工作,责任到人,并签订质保责任书。

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开始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规章制度,保障施工正常运行,首先要加强全员思想认识的培训工作,明确目标和施工要求,以及计划进度要求,逐级分解项目目标的编制, 并形成明确的任务、职责和权限相互协调的整体;

4.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最为关键,其中包括很多因素和环节,首先要进行人员岗前培训,不管是决策者还是管理者与一线操作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必须要求每个人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施工,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达到人人具有上岗证,要注意避免分包过程中出现不具备施工要求的人员参与施工,以免因此造成质量隐患;其次,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五大因素进行管理,即人员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和环境影响因素的管理与控制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的管理运行,运行中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物料的采购与选择,必须做好严格把关,对于进场材料的标准要有严格要求和道道把关,坚决不能让假冒伪劣建材进入施工,必要时要与供应商签订质保协议,明确风险承担责任;施工进度的进行要按照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标准,以此推行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步骤规范进行,及时的对完成的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对验收中出现的问题马上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不能让隐患留下去。这个过程必须依赖于验收监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素质,所以要加强对参建执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验收的结果公正合理。

5.完善监理单位的工作监督制度和监理实施。竣工后验收必须进行分户验收的标准,要做好验收质量备案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以及设计文件、承包合同要求,对建筑材料和构配件进行多种形式的检验,做好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质量验收合格后要与建筑施工方做好质量保证措施,做到终身质保,每栋楼的建筑方责任人和单位都要明确标识在建筑物内,便于监督和后期服务。在保障性住房交付使用后的物业管理跟进监督质量,要做好各项物业管理工作,及时的解决出现的各种建筑质量问题。并形成汇总意见到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在相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施工中加以重视,采取必要的切实有效的措施,避免出现同样质量问题。

四、结语

保障性住房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创建安居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此项工作,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府稳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我们要站在一个较高的政治角度看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施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创建优质的安居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施工质量,不要那种片面追求低成本和短期效应的做法,把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落实好每一项管理措施,真正做好惠民、为民的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政府参与的行政工作,这也是我们建筑企业为社会和人民做出的应有的贡献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刘天云,关于施工项目管理探索,今日科苑,2007

[2]卢振亚,吴秀飞,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运转,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2011

[3]张忠孝,陈莉,浅析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2011

上一篇:浅谈挖孔抗滑桩施工的方法及措施 下一篇:深基坑施工时对邻近地铁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