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对策

时间:2022-06-12 06:36:47

怀集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对策

摘要 为加快推进怀集县现代农业发展,对怀集县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怀集县稳步达到“装备设施先进,服务监测到位,经营主体壮大,品牌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概况;基础条件;对策;广东怀集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11-02

1 怀集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怀集县总面积3 573 km2,耕地面积逾4万hm2,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万人以上,农业总产值71.17亿元。近年来,在上级农业部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怀集县珠三角优质安全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使现代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装备日臻完善,经营主体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展现,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大大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经济成效初步体现。然而,某些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需要改变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 怀集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1 怀集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1 基础建设和生产装备步伐加快。农建项目完成修建渠道293.4 km,铺设机耕路48.8 km,整治农田9 933.33 hm2;农机总动力40万kW,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60%,其中机耕水平96%,机插水平7.5%,机收水平64.8%,2013年实施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项目,建设2 hm2以上连片示范点12个,整村推进示范点3个;全县大棚生产设施逾133.33 hm2,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喷灌设施逾2 000 hm2。

2.1.2 标准化程度和供给能力提高。建成了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4个,其中连片66.67 hm2以上无公害标准化供港蔬菜基地3个,连片6.67 hm2以上水果基地200余个,规模生猪养殖场927个。属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的怀集县华天达生态果业有限公司连片133.33 hm2大型沙糖桔基地,在生态健康栽培基础上,应用太阳能灭虫器、诱虫黄板、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防治害虫,产品也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种植6年未有黄龙病发生,是优质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先进代表。

2.1.3 经营主体培优和产品品牌营销初见成效。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怀集广东温氏、肇庆市爱农农业有限公司、怀集县福盛药业有限公司等成为省内知名企业,也是典型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企业。如怀集广东温氏是怀集生猪养殖业的龙头,建有种猪场3个,年出栏商品仔猪40万头,配套饲料厂1家,年供应饲料10万 t以上,在其雄厚实力支撑和带动下,全县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产品稳定供应中山等珠三角市场。又如肇庆市爱农农业有限公司怀集冷坑双甘、马宁寨村基地,生产面积达2 00多hm2,配套有冷库、分级包装预冷场地、喷灌设施、大棚种植区、大棚无土栽培(水上漂)育苗区,叶菜、瓜、豆类等蔬菜年产量1.5万 t以上,带动周边1 000余农户就业,是典型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个,高山青冻顶茶、挂绿、新岗美人、岗坪切粉、怀集油粘米、怀集菜心、六十日黄菜等特色产品供不应求。

2.1.4 以公益为主多元化合作为辅的农技推广模式初步形成。县、镇两级农技服务体系架构完善,有编制有保障,完善了岗位设置,构建起“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公益农技推广模式。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资企业、种养大户等多元化社会力量广泛合作参与农技推广。

2.1.5 交通环境的明显改善使对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两广高速开通以及即将开通的贵广铁路,马上动工的昆汕高速,将怀集县纳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相信现代农业科技会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融会发展。

2.2 怀集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2.1 镇村级服务和监测力量薄弱。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基本架构,但镇级农技人员大多服务于镇的计生、合医、维稳、征兵等工作任务,且大部分人员从原来的职工、临工中收编,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镇乡级190余名农技人员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1人。大部分镇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镇农办共用不超过30 m2的办公室,基本的办公设备和专业仪器不齐备,没有自主产权的试验示范基地。

2.2.2 土地连片流转经营的难度高。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土地承包经营过于分散,且工业服务业不发达,农民对土地高度依赖的情结普遍存在,经营主体落户开发或扩大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尤其导致种植业“四个经营主体”发展程度低,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4个经营主体所占的份额少。

2.2.3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设施等配套缺乏。运输销售相对困难,中间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化生产的积极性。

2.2.4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和规模小。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短,整体经济效益低。

2.2.5 地方财政可以投入农业的资金非常有限。地方财政资金保基本运作,没有可支配发展的余地。

3 怀集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抓硬件设施装备

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全县还有待建设的排灌渠道近200 km,机耕路15 km,计划整治中低产农田1万hm2。二是解放和合理利用劳动力,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70 %,主抓机插水平,力争提高到20%以上;大棚生产设施333.33 hm2以上,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喷灌设施3 333.33 hm2以上。三是改变目前镇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无办公服务大厅的落后面貌,达到每站有80 m2以上,配备基本的办公和专业仪器。四是争取大型物流园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立项。

3.2 抓项目对接强本

在怀集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更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依靠中央和省级农业专项资金增加投入以解决发展现代农业成本投入大的问题。壮大农业专家团队,在全县现有2名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的基础上再培养10名以上农艺师,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加强农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无缝对接”中央、省的发展规划。

3.3 抓土地流转突破

目前,农村进入70后、80后新生代当家的转型期,这个群体的青年大部分不愿意像老辈人一样在家务农,是开展农民、居民“国民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恰当时机,也有利于抓好水田土地流转经营攻关。通过争取上级直接支持资金补助“四大经营主体”土地流转,以解决农业经营风险高利润低与农民不愿降低土地流转租金的矛盾。多部门合力推进科学规划城镇化,有效转移劳动力,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缓和相当部分农民宁愿丢荒也不愿流转土地的矛盾。

3.4 抓服务队伍提质

一方面通过派送到省、市以及县内学习观摩,补贴鼓励中青年参加在职农业专业学历教育等手段,对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大规模开展培训;另一方面吸收更多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以解决年龄和知识断层问题,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1-2]。

3.5 抓现代农民培养

职业化农民培训在社会转型期更显得重要,因为随着50—60年代的老一辈传统农民在经历了红红火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后逐渐荣退,户籍所显示的很多“农民”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农民,有很多真正务农的人员又不是“农民”,农村正面临今后“谁来种田”的问题。现代农民或者称为新型农民,培训对象转向农村中青年以及高中毕业生、职中生,除了普及基本农耕知识外,更多的是需要共同探索成本控制之道、科技应用之术、产品经营之策。

3.6 抓招商引资带动

通过派驻专人服务跟踪、落户政策优惠等,吸引社会资本和经营人才投入农业,融会工业发展理念,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实行资金技术帮扶,培养更多有实力的经营主体作为龙头并起带动作用。尤其要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3]。

3.7 抓品改技改示范,抓农业品牌宣传

充分调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建立相对固定的示范基地。利用现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基地作为生产示范,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农业生产效益最终要通过市场环节体现。鼓励生产者注重共同维护地方质量信誉,保持产品整体安全优质的水平。奖励开展分级包装、统一标识、冷链配送、售后服务、展览展销等品牌创建活动的企业或个人。扶持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优先进行生产示范立项[4]。适度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品牌,提高农业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潘启城.田东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5):379,384.

[2] 李丽平.康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条件评价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2(7):59-60.

[3] 韩银平.全椒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25-326.

[4] 李飒,李陇堂,岳自恒.贺兰县现代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2,33(3):81-87.

上一篇: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模块法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