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2 03:18:39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英语日益成为人们交往中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自我国将英语引入课堂教学以来,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类教学阶段均对英语教学十分重视。许多学生在英语书面考试中能取得高分,但英语口语能力极差,毕业生面对外国人时听懂却说不出,实在是英语教学的尴尬。究其原因,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片面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对如何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 英语 语用学 口语 交际能力

一、语用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语用学科是语言学科研究里比较新的一门学科。关于语用能力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总的方面来说,根据语用能力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定义,可以将语用能力归纳为学习者通过识别不同的交际语境,认识话语的言内及言外意义,根据语用及各种交际之原则,得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理解他人语言的能力。

英语作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其中与母语存在的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习惯差异,等等,都会引起一些特别的语用失误问题。所以,学生应当认真学习外语,通过外语学习,对语用能力的研究与学习有着很大帮助,因此,灵活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恰当的场介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要求学生运用外语时充分考虑社会和文化语境因素,将学到的词语、语法规则运用到恰当交际场介中,使交际目的快速有效地达成。对语用能力的研究与提升,对今后英语日语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语用学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涉及一个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言外行为)和话语得体性,这正与交际能力涉及的语境、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及话语的得休性、实际操作性相吻合。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理论与语用学原则的论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应视做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的运用语言的全部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远远超过语法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在集体内具体进行的言语行为,因此可以说,交际能力是语用学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

交际能力与语用学原则雷同的部分主要是,在特定场合说什么话最为得体。例如,“teacher”一词在汉语里,“教师”可作称谓语,但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职业名称,不用作称呼语,“Good morning,teacher”是中国式的英语,违反了称呼准则。交际能力和语用学共同涉及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根据语境正确表达和理解话语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意义是词汇意义加上语法意义,属于语义学研究范畴;而话语意义则是句子意义加上语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时间、地点、上下文、说话口气、各种表情及文化背景)意义,属于语用学研究范畴。由于语境是变化多样的,话语意义(说话人的意图)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我们可用学过的有限句子表达无限的意义,这就是语用学和交际中的应用。

二、培养语用能力的重大意义

(一)语境把握能力。

语境是语言发生时依赖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即我们通常说的上下文,社会环境是交际发生时的客观环境,如言语双方的身份、地位、交际场合、文化差异等客观环境。对语境的把握能力包括对语言环境的把握,即对话语上下文的把握,包括对社会环境的把握,即要明确知道言语双方的身份、地位、交际目的、交际场合、文化差异等,以明确双方的言语选择和交谈方式。

(二)语境假设能力。

由于语言总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依赖的环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语境假设能力指根据语用前提正确理解话语的能力,前提可能是说话人对话语的语境所做的设想,也可能是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语用前提依赖语境而存在,属于语言一部分,对交际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语用推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以某种行为或与之相关的话语进行暗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有话不直说”或“话中有话”等。尤其以谦虚和礼节著称的中国人,在其会话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交谈方式是很少见的。如何正确理解言语双方的“言外之意”,即语用学上的会话含义?要求言语者具有一定的语用推理能力,即能根据对方说的话推断出他的真实意图。

(四)语言语用能力。

语言语用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对人们利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合作原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熟练掌握这些准则对人们进行得体地交际,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从语用学角度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创造语言环境。

语境即言语活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得好“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离开语境的许多词语都是歧义的。如弗斯所说“每个词语在用于新的语境中时则是一个新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有“词汇的意义即是其在语言中的运用”之说,学习语言一定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为此,首先要明白词语的根意,再通过词义引申,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掌握词语的搭配范围和用法特点,即提高学生的语用认知能力,不仅词语、短语的意义取决于语境,句子的意义也同样取决于语境。通过语境教学:1.可以活化教材,使学生学到词的语境意义,掌握其功能。2.让学生把一种情境中学到的语言材料用到另一种语境中,从而培养其应变能力和活用语言的能力。3.学生应是语境教学中的主角,而他们学习的是外语,所以要尽量提供切合学生实际的可能用目的语理解与表达的情景、语境,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4.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和共性,帮助他们自觉培养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取得外语学习的最佳效果。教学过程别注意教授以下方面的内容:特定的习俗文化的语言形式;汉英实现言语行为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差异;英语中禁忌话题,以及有损听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汉英文化间谈话双方的主从地位或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的差异;汉英文化价值观念和语用原则上的差异。

(二)注重把握课堂气氛。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有相仿的语言气氛,其学习劲头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且上课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时进行“填鸭”教学,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学会创设情境,通过现实教育展现语言知识,并让学生在一定语境下进行运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授英语时可以为学生进行自观教学,如讲open时,可以先做一个开门的动作,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个单词,直观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容易地记住这个单词,并熟练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能够营造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比严肃的课堂气氛要好。若课堂不活跃,师生关系不和谐,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学习热情也会受到压抑,学习效率一降再降。

(三)开展课堂英语模仿活动,减少文化背景差异。

在英语交际环境中,通过模仿实践和教师对英语语用知识的传授与强调,当学生具有一定语用能力基础后,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组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所学语用知识,设计相关活动话题和类型,让学生通过各种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充分理解和运用基本语用技巧,提高学生语用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语用能力。通过对语用学理论的研究分析可以知道,开展课堂外语教学实践既可以解决不同语言间结构差异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外语教学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一系列语用失误问题,促进学生提高英语理解和交际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认为课堂能否让他们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主要看教师怎样安排教学和指导课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理解语言的本意与言外之意,训练学生运用语用的知识和使用必要的语用技巧等,关键看教师如何设计组织课堂活动,进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分配课时比例,设计语言交际背景与假设前提,鼓励学生自主在课堂上针对不同语境与案例进行模仿和交际。当学生交流遇到障碍时要进行提示、启发,并在最后评价学生的课堂模仿好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学习方向。

(四)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开展课外语用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时间有限,且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习者,因此,要真正提高广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还需要课外训练作为补充。通过丰富而广泛的课外英语活动,有效弥补课内训练数量时间及范围上的不足与局限,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语用教学实践的补充和发展。现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大量欧美情景剧的引入,为学生熟悉英语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尤其是海量的网络资源,为英语学习者自主地、全方位地学习英语搭建了强大的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种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网络技术为支撑,视频、音频资源极其丰富的新特点,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加强口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重要举措。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要认识到语言语用能力对英语实际交流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明树杰,杨娴.前谈语用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措施 下一篇:古今公文的“文”与“质”变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