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理财产品要看“出身”,辨风险

时间:2022-06-12 03:14:05

买理财产品要看“出身”,辨风险

飞速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

说起百姓理财,银行理财产品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

话题。

根据媒体的一项电话调查,我国几乎所有的大银行都在销售中短期理财产品。许多投资理财产品支付6%的年收益率,比银行监管机构设定的3.3%储蓄利率上限高得多。这就使客户们纷纷把钱从常规的储蓄账户里取出来,投入某个承诺收益率高得多的理财产品。

然而,尽管这些产品广受欢迎,相关信息披露却往往少得可怜。所有的银行员工坚称本金不会损失,不过,理财产品合同往往内容含糊,只是简单地指明交易可能存在风险。大多数合同都对这些钱的投资方向只字

不提。

金融界的分析人士称,这些钱当中有很多都贷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由于房地产开发的迅速发展和飙升的房价,这些领域都让政府官员感到担心。因为这些贷款风险太高,受监管的银行不会贷款给他们。所以,这些贷款通常不会出现在银行的账目里,由此也就逃出了银行监管者的视线范围,这就是专家把它称之为“影子银行”的原因。这些贷款利率较高,结果就是人人都能获利——贷款者、银行和理财产品投资者——前提是贷款者能够还钱。

理财产品的飞速发展始于大约5年之前,受此引诱,中国大大小小的银行纷纷开始从事这类业务。美国摩根大通银行6月的报告估计,直至去年年末,中国“影子银行”活动的总价值为6万亿元,是2010年水平的两倍,现在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9%。

投资人购买理财产品,目的在于自身财富保值增值,不过投资有风险,一旦购买的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甚至违约,却一味的向银行追责,虽不排除投资人减少损失的可能,但如果投资人从一开始就从源头上避免购买这些可能出现问题的高风险“理财产品”,那么就能避免维权的麻烦和自己的损失。因此,我们要给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人一个忠告,购买前,一定要看理财产品的“出身”,明辨投资产品的实际类型。

弄清理财产品的“出身”

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最重要的是要弄清理财产品的“出身”。因为它们的“出身”不同,法律定位不同,其风险收益也会各不相同。

大家日常谈论的理财产品,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涵盖范围。狭义的理财产品就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这是在银监会的相关文件中可以找到定义和规范文件的,文件里也简称“理财产品”。不过大家需要注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和“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绝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也正是某些人故意混淆概念的一个关键点!

广义上的理财产品,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间接金融投资产品。这些投资产品都可以被冠以某某理财产品的名称,例如信托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股权投资理财产品等等,当然也包括银行理财产品。表面看,都是理财产品,但是实际上它们也各有其不同的“出身”,确切讲,是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应规定,发行的具有代客理财性质的投资产品,同时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规范名称。如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的合伙制基金等。

上面提到的各种投资产品,往往会以各种理财产品形式,与银行理财产品一起在银行向客户销售。这实际上是银行的代销行为,银行销售这类产品的人员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常会使用理财产品的称谓,模糊其与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区别。这也利用了一些投资人对于理财产品概念的不清晰和观念上误区,认为只要是在银行买到的理财产品,就都是银行理财产品,都不会也不应该赔钱,出了事银行就要负全责。这显然是某些从事销售投资产品的人员利用投资人概念上的混淆,并借助投资人对银行的信任,提高自己产品的安全形象,从而向投资人传递一种模糊的观念。

详尽分析理财产品的风险

至于这些投资产品本身风险几何,是否会赔本,确实需要详细分析。如果能正确理解投资产品的风险并掌握相关市场情况,其中不乏很多投资良机。例如过去几年,不少投资人很容易购买到年化10%收益率的信托产品,且风险几乎为零。而银行理财产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属性不同,也分有本金风险、或几乎确保收益等不同类型的产品。按照相关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能承诺超过定期存款利率的收益率,因此几乎所有银行理财产品全是浮动收益产品,如果投资人对银行理财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很难从字面意义上对产品进行分类。银监会出于监管以及保护投资人的考虑,在销售环节上要求用统一规范的语言向投资人揭示风险。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但是实际上标准模板下的风险揭示话语,很难让一般的投资人很好地区分理财产品可能隐含的市场风险和仅存在于理论可能上的风险。

不少投资人会被风险揭示的语言“吓倒”,要么需要销售人员更加详细的解释,要么干脆放弃。如果严格按照说明书以及风险提示理解每种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人想要追求零风险的投资,恐怕只能购买一些比定期存款利率高一点的保本理财产品,风险固然很低,但同时也会错失很多性价比更高的投资机会。

每种投资产品的风险属性都会随政策以及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详细的分析,帮助投资人选择适合自身风险偏好的投资产品。前提是,购买理财产品前,首先要清楚产品的“出身”,要明白购买产品时是跟谁签的合同。厚厚一本合同,很多人即使通读一遍,也未必能明白其中含义,但看明白最有法律效力的公章是哪家公司,相信并不是难事。只有弄清楚产品的真实身份,才可以进一步考虑产品本身风险、收益特点,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属于融资类的固定收益产品,发行数量最为庞大。该产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固定产品期限,大都在2个月到一年不等,同时还会有一个固定的预期收益率,这有别于收益区间或收益上不封顶(上不封顶意味着下不保底)。此类产品主要投资方向是标准化债权资产和信贷资产收益权等,目前的收益率区间在4%~6%左右。产品名称中带有“保本”字样的产品,通常会比同类型非保本产品收益率低0.3~0.5个百分点。虽然此类产品按照相关规定不能承诺保本或保收益,但是其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是最有保障的,至今为止,还未出现任何关于此类产品违约不能正常兑付的情况。此前一些报导中提到的“零收益”或者“亏损”的银行理财产品,则都不属于固定收益的产品,而是属于投资类浮动收益或结构性理财产品。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人,可以到银行放心购买固定收益类的银行理财产品,选择期限合适且收益较高的产品即可,不必过多考虑产品实际投向和保本承诺。但是要考虑期限短的产品到期后再投资接续问题,因为产品空档期也会摊低整体的资金收益。

理财产品说明书可能存在五大陷阱

正如上文所说,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仔细阅读银行出具的理财产品说明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据一些分析人员总结,某些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存在五大

陷阱。

问题一:投向“一锅粥”, 信息披露不透明

许多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不论是该产品的成立方式、资金投向,都说明得十分笼统和模糊。

例如,某款理财产品在其“投资范围及投资资产种类”方面是这样描述的:“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A级以上级的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拆借、信托计划、信托受益权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其他资产。”

“大部分产品说明书都是这样写的,并没有明确的标识。在银监发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对非标资产加强监管,这方面是出现了一些好转,但还是存在投向不明确、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问题。”一位银行业资深业内人士陈先生表示。

而另一份组合类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也表示,“产品投资于市场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同业资产、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托计划和资产受益权(非股权类、房地产、PE类、信托受益权类)以及其他资产……”而且并没有对相关投资状况有细化的表达。出具这份说明书的银行还规定,“银行有权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在不对客户实质性权益产生重大影响且按约披露的前提下,对本理财产品的投资种类和投资比例进行调整”。

问题二:产品评级不靠谱,客户测评走过场

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风险评级的说明,如某款产品就在说明书中显示为PR2级(稳健型,黄色级别),优选财富高级理财经理周琳说:“这都是银行自己给自己评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机构评的,意义不大。”

事实上,该款产品确实在说明书中继续阐述了风险分级:“风险分级为某某银行自行评定,仅供参考,某某银行并不对前述风险分级结果的准确性做出任何形式的保证。”

人们发现,不仅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本身不可靠,而银监会明确要求银行必须进行的投资者风险测评,不少银行也在走过场。银监会明确要求,各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全面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提供投资产品时向投资者警告潜在投资风险。

有投资者在某银行的网点购买理财产品时却发现,理财经理并未为客户的风险偏好进行认真测评,而是拿出一份空白的风险测评表对购买者说,只需签字就行,具体的项目她会帮投资者填写。然后,问都不问便在风险测评表上划起钩来,然后自作主张地定了一个稳健型的评估报告。

问题三:清算期不享收益,拉低实际收益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还会声称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通常情况下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周琳表示,如果投资者买入时间较早,而该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较长,实际收益率会被拉低。“当产品到期时遇上法定长假,清算日则会继续顺延,银行兑付期进一步拉长。而产品标榜的高收益率,也因银行占用资金的时间过长大打折扣。”周琳说。

事实上,银行的理财产品确实不是款款达标。据普益财富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6月公布的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7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

问题四:霸王条款多,堂而皇之被列出

理财产品说明书里的霸王条款不仅会出现,且会出现很多次。在一款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人们看到:“在各投资周期内,客户无权以任何理由于该投资周期到期前要求提前终止该款该期理财产品;当相关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等不利情形时,银行有权但无义务提前终止该款该期理财产品。银行将理财产品的投资资产在提前终止日后2个工作日内进行变现和收益分配,如遇市场发生重大波动或其他非因银行的原因导致本理财产品的投资资产未能在前述期限内变现,银行可延长变现和收益分配期限,但应进行公告。”

周琳表示,事实上,这些设计条款只有利于银行。

问题五:推卸责任,自发产品变“委托”

在某银行一款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书上看到,该银行明确表示“本产品是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组成的联合金融服务团队推出的理财产品。”但在产品说明书中却看到了另一句话:“某某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人……”

可见,这里银行只承认是、委托关系,但事实上作为理财产品的发行方,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信托关系。银行业资深业内人士陈先生表示,信托关系中受托人要承担后果责任,但委托关系只要受托人在委托范围内行事,不用承担后果,“比如你让中介帮你出租房子,就是委托关系,出租不出去,中介不用承担责任。”陈先生表示。

上一篇:有机食品: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一篇:护牙健齿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