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11 09:20:22

邯郸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转型,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提出了邯郸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1+6”中心城市产城互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念与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它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应该体现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起点高站位,要充分体现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的“龙头”地位;二是途径多元化,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三是规模效应强,城镇要数量合理,规模适度;四是辐射能力强,切实承担起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的中心地功能;五是个性特征明,城镇建设不能“千城一面”,要突出多样性;六是人本气息浓,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城镇空间;七是城镇联动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八是城乡互补好,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

2邯郸城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全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6.58%,较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区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超过128万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产业布局日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益健全,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存不少无法回避的问题。

2.1 城镇化水平偏低。

目前,无论是与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相比,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乃至与全省城镇化进程相比,我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截至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的46.8%,低于全国的52.6%,与我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规模不相匹配。

2.2 “1+6”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

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冀政〔2009〕115号)中要求,邯郸中心城市范围包括市区、邯郸县、永年县、磁县、成安县和肥乡县,共3854平方公里。目前该区域内,中心城区和组团区县之间的半小时通勤圈尚未真正形成,水电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刚刚起步,与“1+6”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同时,“1+6”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区县规划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无法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协调,一体化发展。

2.3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

突出表现为市域城镇组织核心单一,中心城区规模优势不强,在区域中的等级地位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中等城市数量偏少,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不够突出;各县发展各自为政,在空间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合作与沟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混乱,功能划分不合理;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功能不全,服务带动乡村地区发展功能较弱;城市间互补性不强,经济联系不够紧密。

2.4 产业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较低。

各县(市、区)为了经济发展都设立了级别不一的工业区,“城城有工业”使得各产业空间发展单元规模小、分布散,大大阻碍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实现。此外,这些工业区也存在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区划不明确、企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能为企业提供配套的一体化服务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由于工业区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打乱了城市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降低了城市品位,对发展效益农业、旅游业、城市第三产业以及城市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5 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呈西高东低的发展态势。

以2011年为例,我市市区城镇化率平均为94.09%;西部5个县市(武安、涉县、磁县、永年、邯郸县)的城镇化率平均为44.02%,东部十县(馆陶、成安、魏县、邱县、广平县、临漳县、鸡泽县、肥乡县、大名县、曲周县)平均城镇化率仅为33.05%,东西部差距较大。

2.6 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依托。按照一般规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合理比值应该在1.4-1.5之间,而2012年我市城镇化率(46.58%)与工业化率(53.6%)的比值为0.87,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2.7 城乡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封闭,造成城乡融合困难,城镇化进展受限。一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成本高昂,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难以实现在城镇定居生活;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民承包土地无法实现有效流转,不能安心在城镇就业,造成了农民在农村生活和城镇就业的“两栖”行为;三是缺乏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造成其就业竞争力低,工资水平低,生活压力大,影响农民城市化进程。

3新型城镇化推进建议

3.1优化市域城镇布局。

以邯郸市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乡统筹规划为指导,构建市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区域次中心城市、特色县城、重点镇梯次发展格局,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要发挥武安基础优势,拉开城市框架,进一步加快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加快向“繁荣舒适”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做强涉县、大名、魏县等中小城市,培育次区域发展极核;其他县城依托区位、产业和交通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和城镇功能,鼓励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塑造,打造特色县城,形成功能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的新型县城格局。

3.2 加快推进“1+6”市县一体化进程。

一是拉大城市框架,加快新区建设。依托高铁东站通车,利用三大中心和行政中心建设,拉开东部新区大开发序幕;依托北湖景区,加快北部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基础设施先行,实现共建共享。加快构筑“1+6”快捷交通网,近期重点规划建设新外环、机场快速路、机场路南延、滏东大街北延、南环路东延、东环路南延等道路,实现互动发展。三是调整行政区划,理顺“1+6”中心城市管理机制。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提出要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适时启动市县同城,城市整建制撤县设区,建议利用该政策机遇,适时启动邯郸县撤县设区。

3.3 深化产城互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

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县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不断优化县城发展框架,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吸引战略投资者到县城投资。另一方面,要按照集约、可持续发展和产城融合的理念,结合各县自身资源和优势,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各县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品牌和规模优势,吸引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入驻园区,形成各县的核心产业竞争力和规模优势,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4 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宜居性城市。

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完善交通枢纽和场站建设,打通和完善对外交通系统,形成内外衔接顺畅、内部交通便利、对外交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健全水、电、气、热、通信和综合安全设施的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3.5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做强城市经济。

服务业比重过低已经成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软肋”,也造成了中心城区辐射集聚功能的弱化。一方面要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业,切实提高中心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要形成以金融保险、信托证券、商务中介、信息咨询等为核心,兼有休闲娱乐、商务公寓等相关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务集聚核。另一方面,各县(市、区)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不断提高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使全市的服务业发展取得大的突破,实现大的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我市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只有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明斋.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 冯颖.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建设,2011(01)

3 赵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5)

4 梅强,孔宏.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J].山西建筑,2012(32)

5 陈定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建设[J].城乡建设,2012(07)

上一篇:南京青奥公园跨江人行大桥深水基础施工技术探... 下一篇:如何做好在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