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生死录”

时间:2022-06-11 05:59:06

寂静水域

在希伯来语中,死海又被称为“盐海”,它位于西亚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是一个内陆盐湖。死海的湖面海拔在海平面以下,为42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湖泊,湖畔的陆地则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地表,死海也因此被人们称作“世界的肚脐”。从地质上来看,死海位于东非大裂谷北部延伸区域,地壳在这里下陷形成了约旦裂谷,约旦河从北往南注入死海。关于死海低海拔的成因,学界有两种假说:较老的一种假说认为,死海位于裂谷带,是红海裂谷或东非大裂谷的延伸部分;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假说则认为,死海盆地是死海断层在这里形成的地壳下沉塌陷。

大约300万年前,现在的约旦河谷、死海和阿拉伯旱河谷一带被地中海泛滥的洪水反复淹没,海水侵蚀出了一条狭长而弯曲的连接内陆和海洋的凹地,就是现在的耶斯列山谷。随着气候变化,洪水在山谷里来来去去,不仅占据了死海裂谷,还在谷底沉淀了3000米厚的盐层。大约200万年前,位于裂谷和地中海之间的陆地上升,隔断了地中海与内陆的联系,海水不再进入内陆,内陆存留的海水便形成了一个湖泊,这就是阿莫拉湖,是一个盐度不高的大湖,范围从今天死海以北100千米延伸至以南80千米。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阿莫拉湖湖水不断蒸发,盐度不断升高,最后萎缩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死海。

如今,死海的东面是约旦高地,西面是犹太山地,这里地处沙漠,长年阳光充足,气候异常干热,夏季平均气温为32~39℃,冬季平均气温也能达到21~23℃。这里降雨非常稀少,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100毫米,南部仅为50毫米。所以,尽管死海没有出口,每年却能蒸发掉1400毫米湖水,死海最主要的水源――约旦河注入的水量几乎都被蒸发掉了,剩下的湖水盐度越来越高。

在1978年以前,由于水体温度、密度和盐度的不同,死海大体可以分为上下两个水层:从湖面到约35米深处是上水层,水体温度随着季节更替在19~37℃之间变化,盐度低于300‰,富含硫酸盐与碳酸氢盐;35米之下为下水层,常年保持着22℃的水温,盐度332‰,富含硫化物、镁、钾、氯、溴等矿物质。在靠近湖底的地方,由于氯化钠已经完全饱和,不能溶解的盐分析出,沉淀到湖底。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约旦河沿岸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灌溉,导致注入死海的水量不断下降。到1975年,死海上层水体的盐度超过下层。到1978年,死海上下两层水体开始发生混合,这是千百年来死海水体第一次变得盐度上下均匀,约为337‰,为一般海水的8.6倍,成为世界上盐度第二大的水域。在这片又浓又咸的水域,含氧量极低,任何水生植物和鱼虾都不能存活,鸟类等动物也不来这里喝水,甚至在湖畔也极少有植被生长。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死海将是死一般的寂静。

疗养胜地

死海对大多数生命都显露出了无比的残酷,但对人类却眷顾有加。据死海西岸岩洞中出土的《死海文书》记载,两千年前,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死海附近,一举击溃当地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罗马军队统帅下令把俘虏投进死海淹死。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俘虏们一个个漂浮在水面上,竟然都没有沉下去。统帅认为有神灵在保佑这些俘虏,于是释放了他们。今天我们都知道,这就是“死海现象”:死海的盐度高,比重超过人体比重,人在死海中会被湖水的浮力托住,不会下沉。

如今,每年有几十万游客到死海度假疗养。死海湖水中含有的各种矿物NxCA,的皮肤和关节都有好处。湖水富含独特的氧化盐(含镁、钠、钾、钙和溴等),湖底的黑色泥浆不仅能清洁皮肤,还能消炎杀菌,治疗牛皮癣、白癜风等皮肤顽疾。经常在死海中浸泡,可以治疗关节炎,舒缓压力,恢复精力和健康。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显示,人在死海中浸泡1小时,相当于睡眠8小时得到的休息。死海的环境对人的呼吸道疾病也有好处。低海拔形成的高气压使得死海空气中的含氧量很高,干燥富氧的空气让人感到呼吸顺畅,空气中的溴以其其有镇静疗效而闻名,它在死海周围空气中的密度比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高出约20倍。在死海中游泳,即使暴露在阳光下,也不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因为湖面蒸腾的水汽以及水汽中携带的矿物质形成天然滤网,可以阻隔紫外线,避免皮肤受到侵害。每当度假季节来临,死海沿岸的疗养院里就会聚集起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人们或者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或者全身涂满泥浆在岸边晒太阳,形成一幅奇趣的画面。

不过,死海高盐度的湖水对人的眼睛和肠胃伤害很大,哪怕只溅一滴湖水到眼里,也会让人有烧灼的感觉,而喝进一口湖水则会引起强烈的肠胃不适。在死海里泡澡,―个平时不会注意的皮肤小伤口都会被湖水刺激得疼痛难忍。尽管这样,只要懂得适当的保护,在死海中漂浮还是一件又惬意又利于健康的事情。

死海不死

近年来,科学家在死海湖面上发现了一个个哿陉的同心圆涟漪。这意昧者什么?要想了解富含盐分的死海深处是否发生了神奇的事情,必须潜入水下,而这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因为在高盐度的水体里潜水,潜水者需要佩戴面罩以保护眼睛和嘴,否则不小心呛入死海的盐水,就会使喉咙膨胀,导致窒息。浓盐水还会灼烧眼睛,严重者可致失明。正因此,在死海游泳的人极少把整个身体浸入水中。

2011年,一组来自德国和以色列的具有丰富潜水经验的潜水员和科学家,借助高科技设备,潜入死海湖底一探究竟。他们发现,在死海湖底分布着许多神奇的泉眼,淡水不断地从那里涌出。这些泉眼绵延数百米,直径约15米,深约20米,内壁陡峭而平整,可以看到沉积下来的一层层的矿物和沙石。泉水喷涌,搅动湖底的盐水不断翻卷,形成幻影般的水流效果。科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电脑模型,用来模拟泉水的涌流,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每年究竟有多少淡水通过泉眼流人死海。

更神奇的是,这些有趣的地质结构正是新生命诞生的地方。事实上,生物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死海中存在微生物,开始认识到将死海称为“死海”是不恰当的。在死海的盐水中,快乐地生活着大量微生物,每毫升湖水中含有1000~10000个,虽然大大低于其他海水的生命含量,但对于死海这样高盐度的水体来说,数量十分可观。这次科考更进一步证实了“死海不死”的传奇。潜水员发现,虽然在新发现的这些泉眼附近没有鱼类的踪迹,但在广袤的湖底,像地毯―样铺满了各种微生物,其中有新发现的种类,有些微生物科学家之前并不知道它们能在如此高盐度的水体中生存。泉眼上部被绿色的生物膜所覆盖――栖息在泉眼上部的微生物吃掉硫化物,形成白色的生物膜。在死海底部,微生物不仅能依靠阳光和硫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的产物为生,并且,根据科学家的推断,它们还能应对泉眼附近

不断变换的淡水与盐水的交替冲击。

有科学家曾指出,喜盐生物放入淡水中将无法生存,反之亦然。那么,生活在死海底部的生物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盐度的水体中繁衍生存的呢?这让人联想到生活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的生物也承受着相似的考验,因为靠近火山口的海水水温比周围冰冷的海水高数百上千摄氏度,生活在那里的生物必须拥有适应急剧变化的水温的本领。这印证了生物学界的一句名言:生命总会找到一种方式存在。

多舛命运

2011年,科学家在死海的湖心进行钻探,获取了湖底1000米深处的岩心。科学家过去一直认为死海中含有大量盐分,可以阻止湖水完全蒸发,死海不会彻底干涸。然而,对新钻取的岩心的研究却证明,大约在12万年前,死海一度彻底干涸过。

岩心是由黑白相间的一层层沉积物组成的,黑色层代表冬季洪水泛滥带来的泥沙,白色层代表因夏季湖水蒸发退缩而沉淀的富含碳酸钙物质。因此,岩心就是气候变化的真实记录。对岩心的研究发现,在死海湖底盐层之中有一层鹅卵石沉积,很可能是湖水干涸后形成的。12万年前,地球正处于间冰期(间冰期指处于两个冰河期之间的时期,气候比较温暖干燥,而冰河期则比较湿润寒冷)。在冰河期,由于注入水源增加,蒸发量减少,死海的湖面增大;而在温暖干燥的间冰期,湖面缩小。前文提到的古阿拉莫湖,就是在26000年以前的冰河期形成的,湖面面积达到最大值,海拔比现在高260米,显示当时中东地区的气候非常湿润。而在大约12万年前,处于埃姆问冰期的死海却干涸得只剩下盐层和鹅卵石滩。

尽管接下来的地质沉积层显示水再次流入死海,并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古湖泊,但科学家依然十分担忧死海未来的命运。在12万年前的温暖问冰期,人类活动还不可能对死海造成明显影响。然而,在如今,地球和12万年前一样处于间冰期,而人类活动已经对死海造成了重大影响。从1947年到2000年,死海的长度从80千米缩减为55千米,最宽处从18千米缩减为14千米,湖面面积从1030平方千米缩减为680平方千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约旦河作为死海最主要的水源,大量的河水被现代沿河的城市拦截,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大规模的农业灌溉,这使得主要依靠约旦河淡水注入来平衡蒸发掉的水量的死海变得入不敷出,渐渐萎缩,在南湖与北湖分离后,南湖几乎已经消失了。根据现有情况,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死海正在缓慢“死亡”,并估计它将于2050年再度干涸。

不过,根据一种新的假说,死海或许会在未来变成世界大洋。该假说认为,死海位于著名的叙利亚一非洲大断裂带的最低处,这个大断裂带还处于幼年时期,总有一天,死海底部会产生裂缝并不断扩大,从地壳深处源源冒出的海水将使死海生长为一个新的海洋。

即使这种假说成立,即使死海在未来会变成世界大洋,但人们还是得面对现有的问题。约旦于2009年5月宣布,该国将实施“约旦国红海发展工程汁划”,这是一个将红海海水通过在亚喀巴湾修建通道的方式引入死海的计划,预汁在2010年完成设计,在2017年完成施工。这一引人注目的举措对死海的作用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目前尚无定论。

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古生菌

所有的生命形式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真核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及其他生物)、细菌和古生菌。其中,古生菌是在1977年才被作为单独的类别进行归类的。古生菌往往只生存在极端环境中,如海底热液口附近、高盐度的湖泊中,以及有毒的矿渣里。古生菌还被称为“活化石菌”,因为它们的栖息环境类似于早期的地球环境,即高热、高盐度和强酸,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其他动植物都无法生存,只有这种奇异的微生物可以存活、进化,且在地球上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们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古生菌的形态各异,有球状、杆状、块状等,由于菌体通常小于1微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古生菌是原核生物,像细菌一样没有核膜,其DNA也以环状形式存在。

在死海中发现的微生物几乎都属于古生菌,其中有一种极端嗜盐古生菌,其菌体呈紫红色,它便是上世纪80年代在死海中迅速繁殖,将死海水体染红的“肇事者”。在最近的死海潜水考察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生存在死海底部的泉眼附近的微生物,称之为“盒状嗜盐菌”,是一种极端嗜盐古生菌。通常情况下,高浓度的盐分会使大多数蛋白质脱水,但盒状嗜盐菌的蛋白具有防止盐侵害的特质。这种蛋白叫“铁氧化还原蛋白”,呈咖啡杯状,其“柄”上具有带负电的氨基酸结构单元,对一端带正电而另一端带负电的水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能够从盐分很高的死海海水中夺取水分子。所以,即使在高浓度的盐水里,菌体也不会脱水,能够存活下来。除了极端嗜盐茵,古生菌还包括产甲烷菌、极端嗜热茵和嗜热嗜酸菌等。产甲烷菌主要生活在极度缺氧的沼泽淤泥中,甚至生活在牛、白蚁和海洋生物的体内,可产生甲烷。极端嗜热菌偏爱80℃以上的高温环境,主要生存在温泉、火山口附近、地热区土壤,以及海底热液口附近。嗜热嗜酸菌生长在火山区或者含硫非常丰富的地区。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极端嗜碱菌、极端嗜压菌和极端嗜冷菌等。

上一篇: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 下一篇:变革无法回避